第845章 房玄龄的计策
面对已过去十年,早已盖棺定论的隐太子之事沉渣泛起。
房玄龄也是十分头痛:“皇上,若是臣没记错的话,那时候先皇没有起兵,您和隐太子的关系还是十分融洽的。若有这样的事情,难道您也不知道?”
“朕和隐太子相差十岁,他成年的时候,朕还是个娃娃。”
李世民颇有些烦燥的说道:“更何况,后来朕年轻气盛,任狭好义,喜欢到处游猎,结交四方豪杰。而隐太子是嫡长子,被父亲常常拘在身边,留在府中。”
“这些粘惹草的事情,哪个世家豪门的公子们没干过?”
“谁知道李建成在哪里留下了孽种,又不敢告诉家里,偷偷养在外面,谁会知晓?”
“隐太子妃出自荥阳郑氏大族,若是知道这种事情,无论是女人还是孩子,都是死路一条。若是朕,也不敢让旁人知道,最多就是私下偷偷做些补偿。”
李世民说到这里,伸手从案上抽出一张纸,提起笔蘸了蘸墨,在纸上重重的写下两个字。
目光锐利的看着:“你看他的名字,叫李言,而不是李承言。这就说明,隐太子并没有将他当做儿子,更没有纳入族谱的意思,可这也让他成了漏网之鱼,成了今天这么大的祸害。”
“或许是隐太子想等到继承皇位的那天,再让其认祖归宗呢?”
房玄龄掰着指头,顺着李世民的思路推算着:“隐太子死的时候三十六岁,而通过颉利所说右贤王现在二十一岁,也就是隐太子十五岁时所生,玄武门之时有十一岁。”
“已经懂事了,他也知道自己的身世,才偷跑到颉利那里,岂图寻求庇佑?”
李言不知道,自己曾经随口编出来的瞎话,此时已经像一颗炸弹,在大唐权力最核心之处,引起了剧烈的动静。让李世民这半个天可汗和身为大唐第一智者的房玄龄,开始绞尽脑汁的分析起来。
房玄龄此时也不再置疑了,而是忧心忡忡的说道:“陛下,其实右贤王的身世无论真假,都不重要?”
“重要的是,他即然打起了李建成的旗帜,必然所图甚大。”
“而颉利留着此人,也是意图颠覆我大唐,想用此人来做傀儡。只不过颉利做梦也没想到,定襄一战,失败的会是他,导致这样的棋子最终也没能用上。”
“他更没有想到,最终会养虎为患。”
“现在李承言已经成长为突厥右贤王,势力庞大,威胁到施罗叠的地位了。”
“颉利这才想利用我们,除掉此人,为他儿子接手突厥汗国消除隐患。”
听到房玄龄不自觉的将李言改成了李承言,李世民很是不悦的撇了房玄龄一眼。
察觉到自己的口误,房齿龄神情一窒,老脸微赤。
转移话题道:“皇上,无论此人是隐太子长子的身份,还是突厥的右贤王,我们都应该趁着这个机会,利用颉利为内应,除掉此人,避免他威胁到我大唐。”
“嗯”
李世民脸色沉重的点了点头:“辅机也是这个建议,同时,他向朕请调飞虎军,估计就是为了此事。”
“据颉利所说,这次突厥南下,右贤王只带了两万铁骑。”
“不过这两万人都是他多年征战留下的精锐力量,骁勇异常,平时也是寸步不离身。寻常军队再多,恐怕也留他不下,想要斩草除根,就得把这两万人一块儿歼灭。”
房玄龄皱眉思索道:“飞虎军原本只有两万,定襄之战后,为了制约三大都督府,皇上又加以扩充,到现在的五万规模。”
“不过飞虎军一向驻扎在定襄,守护京畿,镇慑草原。”
“也不能全部调去,臣建议可调三万飞虎军,秘密前往河北道。等到高句丽战事结束后,让长孙大人和颉利商议一个妥善的办法,最好是能将右贤王与军队分开。”
“若是不能,也让颉利找借口将其集中在一个城池里。”
“然后密调飞虎军前去,再加上辽河道现有的十万大军,设八面埋伏,必能将右贤王部死死的封在城里,插翅难逃。”
李世民默默点了点头,不愧是自己的首席智囊,片刻间便想出如此周全的计策。
又在脑中细细的过了两遍,确认没什么纰漏。
“好,就这么办!”
李世民脸色一肃,神情坚毅,伸出右手抓起写有李言两字的纸张,眼眸中闪过一道凌厉的杀伐之意。
‘哗’的一声,右手紧握成拳,纸团被牢牢的攥在手心。
李世民不含任何感情色彩的声音响起:“玄龄,你即刻拟旨,速调尉迟恭.”
辽水北岸,怀远城。长孙无忌正在城守府内和侯君集、薛万淑等将商议军情,接到了从长安转过来的圣旨。
打开一匆匆看,脸上布满笑容。
第一次单独主持这么大一场战事的长孙无忌兴奋的握了握拳,随后握着圣旨示意道:“诸位将军,皇上已经知道了我们在辽东前线的情形,对我们的行动表示赞赏和认同,并且准许了我们的所请。”
“在前线设立辽东战事指挥行营,由本大人任统帅,侯君集与唐俭任副帅,全全指挥辽东战事。”
除了人事安排外,圣旨的后半部份涉及到关于右贤王的敏感内容及秘密调动飞虎军进入河北待命的事情需要严格保密,所以长孙无忌没有公示圣旨。
“太好了,皇上英明啊”
侯君集和唐俭放下了悬着的心,毕竟辽东与长安路途遥远,通讯不畅,为了争取时间。
长孙无忌只征求了两人的意见,在协议没有经过皇上批准的情况下,就擅自同意了和突厥的交易,并设下这先胜而后败的计策,将大唐河北道的物资运到了怀远城。
但在最后关键的‘交接’步骤上,无论是侯君集和唐俭为谨慎起见,都坚持等皇上的通过后再最后‘放手’。
看到长孙无忌并没有将圣旨交给两人过目的意思,两人也不在意。
一些不涉及重要的官职及权力交接的旨意,只需口头宣示即可。像这样的情况,即然你长孙无忌说皇上同意了,那我们就相信伱,若是假传圣旨,那是你的问题,和我们执行的人无关。
并不是每个旨意,都需要所有人堪合的。
而且不出示圣旨还有一项好处,就是别人都不知道具体的旨意,手持圣旨的人就有了解释权。接下来的很多事情,尤其是在遇到分歧,都可以以圣旨的名义决定下来,避免扯皮。
薛万淑知道接下来的重头戏要自己出马上,当即兴冲冲的请示道:“长孙大人,即然皇上同意了,那接下来的事情,我们就听大帅的安排,您就下命令吧!”
长孙无忌脸色一肃,环视一周,果断的说道:“本帅将辽东大军分为两部,其中八万人由副帅侯君集率领,三日之内,缓缓彻回辽水南岸。记住,要选在晚上,尽量不引人注意。”
“是,大帅。”侯君集拱手领命。
如何演这场戏,瞒过天下人的耳目,长孙无忌早就在心里预演了多遍,烂熟于胸,是以这时候布置起来,毫不拖脱带水。
“薛将军,本帅给你留两万人守卫怀远城,你多打旌旗,虚扎营塞,伪装成十万大军的样子。三日后的晚上,突厥人会奇袭辽河渡口,烧毁桥梁,毁坏船只,然后攻打怀远城。”
“到时你稍做抵抗,就将大军撤往西北方向的阜定城。与营州成犄角之势,为接下来收复辽东做准备。”
薛万淑拱手应诺:“是,末将领命。”
“唐大人!”
长孙无忌最后又温和的对唐俭说道:“等到突厥人重新夺回辽河北岸,你就将颉利卑鄙的偷袭渡口,导致我大军猝不及防之下,失去怀远城的消息散播出去,务必要激起天下百姓的义愤。”
“要多夸大我军的损失,这样我们也能对高句丽百姓有个交待,为接下来的治理打个好基础。”
唐俭捋须含笑,会意的点点头:“长孙大人请放心,我知道该怎么做?”
“嗯!”
见堂下诸将唯自己之命是从,长孙无忌颇有一种指点江山的豪气:“众将依令行事,不得有误!”
“是,大人.”
诸将轰然应诺,随后离开,各自办理自己的差使去了。
等到堂内空无一人时,长孙无忌回到案上,想了想,抽出一张纸,在上面书写了起来。
结束后,拿过一个信封装起,封结。
叫来一名信使,吩咐道:“你马上前往辽东城,将这封信交给颉利可汗。”
“是,大人.”信使接过信笺,匆匆离去了。
几日之后,辽东战事发生剧变。
原本旗开得胜的唐军,已突过辽河,战领了怀远城,并准备以此为据,攻打突厥,营救危在旦夕的高句丽。
就连远在几百里之外的平壤城内的守军们,得知大唐出兵袭击突厥后方,也是群情振奋,士气高昂。誓要坚守城池,与平壤城池共存亡,并死守待援。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