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43章 身份泄露上
长孙无忌人在家中坐,喜从天上来,得知这样的好事后,立马拍了胸脯接下了这个注定会留芳百世的美差。
这让房玄龄第一次后悔自己的官当得太大了,错失了良机。
此时见李世民坐立不安,房玄龄心里暗暗发笑,说到底,都是这个馅饼太大了,李世民有些患得患失,一天就恨不得问八遍,这才弄得心绪不宁。
“长孙大人有智有谋,腹有韬略,能应付这种乱局的。”
房玄龄安慰道:“皇上不必担心,突厥现在都打到高句丽的腹地了,两方杀得天昏地暗、日月无光,也不可能存在两家联手合伙坑我们大唐的可能。”
“各方面的情势都显示,颉利这是慷他人之慨,想用三韩之地摆一桌宴席,让我大唐和突厥两家握手言和。顺便打压右贤王,捧儿子施罗叠上位。”
“即然这样,这次的辽东乱局,就不单纯的是军事问题,甚至也不需要发生大规模的战役。我们只需做好准备,等颉利把事办完,我们去收拾残局就行了。”
“这样的事情反而是长孙大人的长处,他必能不负皇上的期望。”
听到房玄龄的宽慰,李世民非但没有放心,反而眉头皱得更紧了:“玄龄,说到这个右贤王。”
“不知怎么的,朕心里总是放心不下。”
李世民回到御案后坐了下来:“从此人第一次被唐俭提起时,朕就有种很怪异的感觉,屡次在心里想起,似乎此人很是重要,恐怕早晚会成为我大唐的劲敌?”
“皇上多虑了,说到底,还是其中原人的身份太过敏感。”
房玄龄也渡步回到锦墩上坐下,捋着颌下的胡须道:“再加上其超凡的武力,在突厥汗国中的地位,又年纪轻轻。皇上担心这样的人在草原站稳脚根后,难免会图谋中原,才隐隐感到不安的。”
“长孙大人智深似海,这次去辽东,必能弄清楚其真实身份的。”
李言之前遇到颉利之后,为了体现自己的稳重,就虚报了好几岁。再加上唐俭所说右贤王的战斗力和行事作风与做太子时,完全不同,是以无论是李世民还是房玄龄等群臣们都没人往那方面去想。
想想也是,谁会放着堂堂的大唐储君不做,跑到草原上去做一个部族首领?
而且是为颉利冲锋陷阵打天下的那种?
这想想都让人觉得不可思议,甚至是匪夷所思,所以大家宁可相信太子殁在草原上了,也不会去设想,未来的大唐皇帝竟然去做了突厥的右贤王。
“辅机是怎么回事嘛?”
李世民脸色焦虑的埋怨道:“朕明明和他说过,三日一奏,若是事态紧急,要一日一奏的。这都去一个多月了,一点儿音信都没有,简直急死个人!”
“皇上不必着急,长孙大人一路坐马车,到营州就得近一个月。”
房玄龄思索着:“就算马不停蹄的去见颉利,这么大一场战事,五个国家及势力被卷了进来。两府道之地,数百万人的身家性命,肯定要涉及到双方利益的谈判和商议合作方式等细节。”
“也需要几天时间,我相信等到初步议定后,长孙大人一定会马上奏报的。”
房玄话音刚落,马宣良就进来禀报道:“皇上,辽东急报,长孙大人的信使正在殿外恭侯。”
“还等什么,马上把信传进来?”李世民豁然起身吩咐道。
“皇上,信使手持长孙大人的玉佩,说长孙大人有交待,一定要亲手逞交皇上,不让臣等转递。”
李世民心中一沉,脸色凝重起来,长孙无忌这么慎重,这说明事情一定很重要。
立马说道:“快,宣信使前来见朕。”
“是,皇上.”
马宣良快步退了出去。
稍倾,一个风尘仆仆,满脸倦容士卒被两个侍卫架着走了进来。
信使眼带血丝,仿佛熬了几天几夜,浑身几乎要虚脱的样子。
见到身穿龙袍的李世民,挣扎着跪下行礼,颤颤巍巍的说道:“皇皇上”
“不必行礼。”
李世民看到信使累成这样,也是一阵心疼,心里虽然很是着急,却依然吩咐道:“王德,快拿水来”
王德连忙手脚麻利的将水壶递了过来。
等到信使‘咕嘟.咕嘟’灌了一壶水,这才缓了口气,将背后的包袱递了过来。
马宣良连忙上前接过,打开层层包裹,露出了鹿皮袋子。
解开袋子,抽出一封厚厚的信涵,马宣良拿到鼻子前嗅了嗅,确定无毒后,这才递给李世民。
李世民接过,看看封泥处完好无损,开始拆阅信笺。
一边拆一边随口问道:“长孙无忌有没有什么口信或者什么信物逞递给朕?”
“长孙大人并无其他交待。”
听到信使答复后,李世民吩咐道:“幸苦了,马宣良,赏二百贯,带他下去好好休息一下。”“是,皇上.”马宣良挥了挥手,带着信使和手下退了出去。
见状王德又退回到殿门口,殿内又安静下来,只剩李世民和房玄龄两人。
李世民回到御案后,开始细细的察看起来,房玄龄尽自着急,却没办法,只能老老实实的在旁边等着。
信涵足有七八页,足见内容之丰富。
前面几页写得都是长孙无忌和颉利谈判的各种细节,包括大唐可以提供一些粮草辎重以及攻城器械,行军所用物资之类的东西,来换取颉利留下一部份人口等。
这些都在李世民授权范围之内,李世民看到进展如此顺利,也是龙颜大悦。
这次合作并没有签定什么协议,主要是在这个时代,又处在李世民和颉利这样的超然地位。
无论任何协议都无法约束他们,也没有比他们更高的存在可以限制,只要他们不认,就算白纸黑字落了玉玺也是没用;若是愿意守约,只要口头上答应,就能做数。
现在的形势是颉利有求于李世民,而大唐国力强盛,根本不怕颉利反悔。
真要惹怒了大唐,三路齐出,灭掉突厥也是等闲。
是以李世民根本不担心颉利言而无信,只要是颉利答应的事情,自己不反悔,就是铁定无疑的。
“咳咳咳”
静谧的殿内突兀响响起的咳嗽声惊醒了沉浸在喜悦中的李世民。
李世民抬头,看到房玄龄一脸渴望,眼巴巴的看着自己,涎着脸盯着李世民已经看完,被拿在右手上的几张信纸,讪笑道:“皇上,殿内光线有些暗,要不要再加几盏灯?”
李世民心里暗笑一声,将看过的信纸递了过来:“让玄龄等急了,你也看看吧”
“辅机才到营州几天,就取得了这么大的成果,真是让朕欣慰啊?”
“多谢皇上,臣也分享一下长孙大人的成果。”房玄龄也顾不上加灯的事情了,动作敏捷的抓起信纸就看了起来。
李世民见房玄龄也有些急切,微微一笑,又接着看了起来。
等到翻阅到最后一张的时候,李世民瞳孔蓦然一缩,瞬间坐直了身子,神情凝固,再也没有刚刚怡然自得的笑容了,脸色也变得无比阴沉,如同罩上了一层寒霜。
抓着信纸的手指变得有力,指节发白,抠破了纸面。
李世民仿佛被触到逆鳞的怒龙似的,身体止不住的微微颤抖,眼神中散发出浓浓的杀意,一股让人心悸的戾气从他身上溢出,身边的温度似乎都降低了好几度。
李世民不正常的的状态立刻被对面的房玄龄察觉。
正涌到脸上的笑容立刻收敛了起来,房玄龄顾不上再去看下面的内容,而是十分震惊的看着忽然间就暴怒的李世民。
房玄龄跟着李世民近二十载了,可以说对其深为了解。
虽然李世民也经常发脾气,但大多情况下都是装呛做势,就算真的生气,也有个限度。
真正的暴怒,房玄龄也只见过一次,就是在武德九年,颉利入侵京畿,又有诸王叛乱,大唐岌岌可危的时候了。
从此之后,就再也没有见过李世民这么失态的样子。
怎么说呢?
仿佛有能将大唐掀翻的危机降临,李世民愤怒的神情中,又夹杂着一丝丝深深的忌惮之意。
这让房玄龄极为好奇起来,长孙无忌这明明是报喜的奏章,最后面到底提到了什么内容,能让一向泰山崩于前而面色不改的李世民露出如此模样?
眼前的李世民仿佛遇到了什么不可置信的事情,失却了往日的从容镇定。
牙关紧咬,眼珠通红,呼吸也开始急促起来。
额头上豆大的汗珠汨汨而出,顺着脸庞缓缓滴落,而李世民却恍若未知。
视线变得空洞无物没有焦距,陷入了思索之中。
一会儿脸上浮现回忆往昔的眷念神色,隐隐带着股愧疚;一会儿又咬牙切齿,脸色狰狞如猛虎意欲择人而嗜。
房玄龄担忧的唤了一声:“皇上.”
见李世民犹自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眼神闪烁不定,急剧变幻,房玄龄又加大声音:“皇上.”
“.”
“呃”
李世民被房玄龄惊醒,蓦然一怔,吓了一跳:“玄龄,什么事情?”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