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70章 分封制二
李世民闻言神色勃然一变,刚刚的欣喜和激动荡然无存,脸色也阴冷了下来,如鹰隼般死死的盯着李言。
一股百战余生的杀伐之气和帝王之威,瞬间笼罩着李言。
李言明显感觉到两人之间的温度下降了好几度,空气也开始凝结起来。这让李言啧啧称奇,这些古代的战将们虽然没有修行,但长年在尸山血海中浸泡,挥手间无数人头落地,自然而然的形成了一股独有的气势。
无形无迹,却能明显的感觉到它的存在。
“你知道吗?”
李世民的声音显得格外的阴寒和冰冷:“如若你不是太子,不是朕的儿子,就凭你这样的提议,朕马上就会让人将伱碎尸万段,抄家灭族。朕自从起兵以来,从来没有人敢对朕提出过这样的提议。”
“或许一些武将们心中也想过,但却没有一个人敢提出来。”
话题谈到这份上,李言也少了以前的那种谨小慎微,淡然的问道:“儿臣不解,周朝可以行分封制,汉朝也可以,晋朝也行,为什么到了咱们大唐却不行了,还望父皇解惑?”
“哼”
李世民想到太子刚刚神一般的表现,强压内心的愤怒:“分封制是国家祸乱之源,周朝延续了八百年,就打了八百年,汉朝也有七国之乱,汉高祖时期留下的隐患,直到一百多年后的武帝时期,才真正平定下来。”
“晋朝就更不用说了,开国初期的八王之乱是历史上最为严重的皇族内乱之一,致使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的破坏,更是导致了西晋亡国以及近三百年的动乱,到隋文帝时期才平定下来。”
“这么多血淋淋的例子,还不能说明分封制对国家的致命威胁,你对历史那么了解,朕不相信你不知道这些事情。”
李言缓缓点了点头:“父皇说的没错,可父皇忘了昨夜和儿臣的谈话了吗?”
见李世民皱起眉头,很明显没有明白自己的意思,李言这才说道:“这世个没有绝对有利或者绝对不利的事情,任何事情都是有利有弊的,就看你在当前如何取舍。”
“子房先生不是不知道刘邦选择刘盈继位会导致吕后专权。”
“可他看到了吕后专权对当时汉朝稳定天下的好处,用吕后的问题替代了汉高祖缺失导致江山不稳的问题,为大汉争取了宝贵的时间,将问题往后延。”
“始皇大一统之后已经改分封制为郡县制了,可刘邦杀了那些异姓诸侯王后,依然实封了刘氏诸侯王,他难道看不出分封诸王有可能给朝庭带给隐患。”
“可隐患是未来的事情,若汉高祖像始皇帝一样,前脚走,后脚就天下大乱,所谓的诸王做乱的隐患就是个笑话。”
“有了未来,才说得上隐患,若是连未来都没有了,就连想解决隐患的时间和机会都没有了。”
见在自己的提醒下,情绪已经慢慢平静下来的李世民没有了一开始的抗拒和排斥。
李言继续说道:“郡县制固然是好,但自从郡县制诞生以来,为什么实行郡县制的王朝寿命都那么短?”
“秦朝二世而亡,曹魏二世而亡,前隋依然是二世而亡,那些南北朝时期的地方小国势力,有哪个延续长久了?”
“反而是实行分封制的几个朝代,延绵时间明显更占优势,周朝八百年,汉朝四百年,而晋朝更是从立国一开始就人脑子打成狗脑子,整个国家乱成一锅粥,最后更是被打到了南方。”
“可就算是苟延残喘,偏安一虞,两晋加起来的时间也有一百五十年,这还不能说明,分封制虽然致使国朝常年处在混乱之中,可对于整个王朝的寿命却是有着巨大的好处。”
“而郡县制虽然杜绝了诸侯王的野心,可时间一长,开国时的土地红利被分完后,依然会进入长期的兼并状态,最后地方上依然会因为各种原因形成割据势力。”
“所谓天下合久必分,分久必合。”
“这说明以此时的社会经济和生产力发展状况,根本就不足以驾驭太过广袤的国土。和平时间一长,战争总是无法避免的,分封制和郡县制的最大区别就在于,前者是内战,后者是外战。”
“前者换个皇帝,后者换个朝代,周而复始,循环不绝。”
虽然有些地方李言表达的并不是太准确,但李世民现在已经顾不上去计较那些细节了,反而心里掀起了涛涛巨浪。
是啊
以前还没有注意,为什么大家都说分封制不好,明显实行分封制的国家几乎长年处在战乱之中,可国家的寿命却出奇的长,而高度集权的郡县制明显更占优势,却都是些短命王朝。
这是为什么呢?李世民有些迷糊了,看了看一脸正色的儿子,刚刚那种被连续暴击的感觉又出现了,对面的儿子像个久经世间沧桑的智者,而自己却像个急需释疑解惑的迷途羔羊。
“你说这是为什么?”
李世民下意识的问了出来,有没有面子他现在已经不想去管了,只想迫切的知道答案。
以前关于分封制和郡县制的优劣,史上早已定论,朝中才智卓绝之士也是一边倒的看法,以至于李世民对这个问题根本就没有详细思考过,只是随大流的人云亦云。
总以为大家都这么看的问题,就连置疑都是一种愚蠢的行为,自然也就不去想了。
现在想想,实在是有些不负责任。
李言对于这些事情也没有想得太过清楚,但他知道,郡县制确实是好,可是实行的时机不对,那需要便捷的交通,发达的通迅,大一统的思想深入人心等等客观条件。
在交通极为落后的古代,从长安到最南边的涯州,不提军驿,普通的人们来往至少要走上三个月,就要到江南也要走上一个多月,到河西之地更是随随便便两个月。
这种不便的来往才是江山拓展最大的障碍,而不是那些地方有多难打下来。
成吉思汗的时代离大唐才五六百年,就能打下大半个欧亚大陆,可见问题一直都不是打不打得下来的问题,而是交通来往困难,打得下来也守不住,即便一时守下来了。
时间一长,也容易形成名义上属于一个朝庭,而实际上成为诸势力联盟的情况。
所谓的分封制,其实就是迎合了这种客观条件。
在古代对于朝庭和地方都是一样,没有能耐,你就割据一方,有能耐你就消蕃将其纳入中枢管辖,或者地方靖难清君侧,一样完成大一统,归根到底,就是被取而代之。
不过若是实行分封制的话,都是一家一姓,就算江山轮换,也在内部,换代而不改朝,就像明朝那样。
若是分封异性诸王,就会被换了招牌,就像周朝和秦朝那样。
而实行郡县制,要么是像秦朝那样一开始就被天下拱翻掉,要么像历史中的大唐一样,靠着一代代明君去维持,但实际上朝庭并没有那样的能力去长期维持。
开国时期分配土地的红利一结束,就会陷入地方自制,时间一长,不管朝庭愿不愿意,都会形成实际上的蕃镇割据,群雄逐鹿的局面。
其实汉朝也不例外,只是碰巧,其中最大的诸侯王他也姓刘,打下天下后,自然以刘姓正绝自居,若是刘秀姓朱,那不好意思了,汉家天下就只有两百年了。
而真正的郡县制在清朝的时候才真正的实行,当然,也不是很确切,毕竟封建时代,皇权不下乡,朝庭也管不到乡镇一级,这一级的权力依然在地方豪强手中。
真正意义上的郡县制,要到进入工业时代的新时代了。
李言简单的解释了一下因为客观条件延制,而导致郡县制无法完全落实之后,说道:“父皇,郡县制是皇权高度集中的产物,但却无法适应辽阔的疆域。”
“从长安到幽州和江南或者河西之地,动辙将近两个月的路程,山水相隔。”
“权力和责任从来都是不可分割的,分封制的权利虽然下放了,但维持地方的责任,镇压地方不臣的使命也落到了地方诸侯王身上,而郡县制虽然把权力收到了朝庭,可地方上的事务和麻烦,也都需要朝庭来解决。”
“一个势力能直接管理的区域是有限的,而一个利益集团能镇压的地方反对势力也是有限的。”
“权力高度集中的朝庭,就行成了所有的府道州县侵蚀朝庭的共同目标。”
“在一个王朝开国的时候,经过多年战乱,地少人多,官员高效,人心思定,朝庭还能收上足够的税收,有充足的财力来应对地方的各种需要,但王朝进入中间,利益分配从跑马圈地进入强力兼并时期。”
“因为和平而大量出生的人口对资源土地的消耗又将成倍的增加,朝庭哪来那么多的财力去解决那么多的地方问题,今年山东水灾,明年江南旱灾,都需要朝庭拔款救灾。”
“等到朝庭财力耗尽的那一刻,一样会失去对地方的实际掌握,最终所谓的朝庭,能管辖到的地方,也就京畿之地那一块儿。”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