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56章 以史为鉴一
百骑司和锦衣卫两者一主一次,相辅相成,又相生相克,形成了一个完美而有效的生态链,成功的融入了朝庭的整体机构架设中,成为朝庭监督机制中的重要一部份。
使得大唐官场健康成长。
这才是李世民做为一个帝王,天下万民的安全和福祉系于一身,总揽全局下,左思右想后,基于长远和未来的考虑,同意锦衣卫进行内部监察的重要原因。
不然哪怕是他再高兴,太子的功劳再大,于江山社稷不利的力量,他也是绝不会轻易松口的。
正是因为李世民要大力发展百骑司,这才对锦衣卫的设置进行调整,做到即能让锦衣卫制约督促百骑司,又不足以让其宣宾夺主,和百骑司恶性竟争。
就像朝庭设置了左仆射就得有右仆射,一个部门设置了主官,就得有副职的存在;一个为主的强一些,一个为辅的弱一些,而且往往两名官员不会同属一方势力。
即能保证相互促进,又相互制衡,不至于一家独家,至使权力失去控制。
而这些道理,李世民觉得凭现在的太子,是暂时领会不到的。
看着一天天成长的太子,李世民伸手拍了拍李言的肩膀,感慨的说道:“父皇知道你一直都在努力,你的付出父皇都看得到,不管你想做什么,父皇都会支持伱。”
李言神情一震,李世民的眼神和态度都在告诉自己,其实他一直都知道自己想干什么,也理解自己的行为,只是一直在默默的支持自己,慢慢的将自己该拥有的东西都一步步的交给自己。
不管是监察百官的权力,还是未来的大唐江山。
李言顿时一阵动容,激动的说道:“父皇,儿臣一定不辜负您的期望,早日成长起来。今天,您不但是大唐千万子民的靠山和依赖,还为儿臣摭风挡雨。”
“等到未来儿臣成长起来,儿臣也会像您一样,成长为一座巍峨挺立的高山,为您和母后,还有千千万万的黎明百姓,撑起大唐的江山社稷。”
“嗯,朕相信你!”
李世民一脸安慰的看着脸上还带着些稚嫩却难掩蓬勃朝气的儿子,心里也是极为畅快,父子两人在这一刻的感情交融没有任何障碍,一种久违的血脉相联的亲情在两人之间缓缓流动。
李世民贪婪的闭起眼感受了一下,然后深深的吸了一口气,再次睁开眼时,目光中已然恢复了清明,肃然道:“你的锦衣卫架构朕都已经看了,很好,你将所有的人几乎都打发了出去。”
“不但考虑到了突厥,连突厥之后,大唐周边有可能的隐患都考虑进去了。你和他们说过,大唐未必要和周边的势力为敌,但却不能不对有可能成为敌人的势力一无所知。”
“这一点儿很好,格局宏大,眼界深远,这说明你时刻不忘你太子的身份,着眼长远,没有局限在东宫那方寸之地,能看到整个天下,这是很不容易的。”
说到这里,李世民替李言分析起来:“锦衣卫有两个司,一个外部司下辖两个千户所,未来还有可能分出更多;然后就是镇抚司,用来整肃内部法纪,这很好。”
“但是缺一个内部司,用来监察内部。”
“以后大唐安定了,主要问题就是治理内部了,对于这些豪门巨贾、世家重臣们的管理,是个大难题,也确实得找个机构看着他们,不让他们为所欲为。”
“所以,父皇思来想去,决定给你监察内部的权力,这五百人,你都放在内部司吧,慢慢撒出去,有了前段时间的经验,相信该怎么做,也不用父皇教了。”
这可是一个实实在在的巨大奖赏,正是李言现在最急需的,别小看这个权力。
若是没有得到李世民的授权,李言私下做的那些小动作,就是违法的,不被人发现,不捅搂子还好;但万一出了纰漏,被人抓住把柄,告到皇帝面前,那李言的行为就是赤果果的挑衅整个朝堂的权威。
由其是做为储君,带头私设权力机构,游离在体制之外,逃避朝庭监管,情节比之臣子们更为恶劣。
所以李言才会让王玄策想办法找个势力挂靠,以世家大族情报系统的方式以做为自己的防火墙,为得是什么,就是万一出了事情,好甩锅,不牵连到东宫。
但那样做不但费事儿,而且还极大的限制了发展步子,程序一多,还容易出现失控的局面。
因为太过私密的东西,好处就是可以逃避朝庭的监管;坏处也是非常明显的,就是下面的人瞒着自己任意妄为,自己也很难去监管。
若是再设一批人去监管,那设置的那批人谁又去管呢?
难道再设一批人去监管那些监管的人?
最后不搞成一团乱麻了,所以无论怎么样,都不如光明正大的得到这项权力最好,这样内部司就可以直接纳入镇抚司的监管之下,不用再想办法制约了。这等于少了很多风险,绝得算得上一个重赏了,于是李言恭恭敬敬的行礼拜谢道:“儿臣谢父皇恩典!”
李世民没有说这个‘内部’监管的范围,李言也适趣儿的没问,若是真的问出来,李世民再来个三品以上,或者王公贵胄不得查探,那自己不是自找麻烦。
不知是李世民没有意识到这些细节,还是故意忽略了,反正在李言这里,只要生活在大唐内部的,都是监察对像,即然没有限制,那自己就可以放开手施为了。
怕李世民想起这茬儿,李言连忙转移着话题道:“父皇说的是,这一点儿儿臣深有感触。”
“儿臣最来阅渎史书发现一个有趣的规律,正想请教父皇呢?”
突厥的事情有了着落,李世民放下了一块心中大石,整个人都松驰了不少,出了口气。
此时太阳已经落山,宫门落钥,没有天大的事情,不会再有臣子们进来了,李言又有了通行令牌,进出宫禁都十分方便。
刚好趁着心情好,李世民也有心尽尽自己的职责,教导一下太子,看着另一边的桌上吃了一半的晚膳,说道:“你来宫里也没有进膳吧,正好,朕让王德吩咐御善房加上两个菜,朕再拿一坛好酒,我们父子俩边喝边聊,刚好朕也考较一下你的学业。”
“那敢情儿好,好长时间没和父皇一块吃饭了!”李言连忙去外面吩咐王德去安排了。
李世民伸了伸懒腰,活动了一下,两人走出御书房,来到上次李世民进早餐的地方,这里临着后园,百争艳,满目繁华,远处又是一片小湖,空气清晰,风景怡然。
夕阳西下,金色的阳光撒向太极宫,给这座一千五百年前的宏伟宫殿上披上了一层金烂烂的霞光。
璀璨夺目,熠熠生辉。
微风袭来,带来一片湖水的清新,再混杂着园的芬芳,两人心中都是十分的惬意,神情悠然。
李世民在临湖的一片空草地上慢慢的渡着步子,时不时活动一下身子,舒展一下案牍劳形之乏累:“说吧,有什么问题,父皇给你解答。”
“是,父皇!”
李言心里暗暗斟酌了一下,问出了一个如今只有李世民才能回答,而自己又一直盘桓心头的问题:“父皇,经过长期的阅渎史书,纵观历朝历代之兴衰荣辱,儿臣发现,其实打江山,历来是需要打两遍以上的。”
‘嘶’
李世民本来带着微笑的随意表情,听到李言的问题后,浑身蓦然一僵,豁然转身,眼神精光四射,如同一只捕食的猛虎,死死的盯着李言。
吓得李言脸色一白,瞬间屏住了呼吸,一脸忐忑的看着威势四溢的李世民。
“父皇,儿.儿臣说错什么话了吗?”
看到李言稚嫩的脸上一幅慌乱的神情,李世民深深的吸了一口气,压下了沸腾的血液和内心深处的震憾。
转过身,语气有些僵硬的低声说道:“没什么,朕一时想到了别的事情,和你无关,你继续.”
“为什么说要打两遍以上呢?”
李言知道这个问题对李世民的冲击有多大,实际上自己在得出这个结论后,也是久久平无平息内心的悸动。
但这样的事情,又不足与外人道,若说如今的大唐能有一个人可以坦露襟怀的探讨一下这个问题,那就只有眼前的李世民了,所以李言是真的想听听李世民这个现存帝王的真实看法。
印证一下自己的判断和结论,到底对不对?
“是这样的,父皇,儿臣发现,近代以来,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王朝是秦朝,秦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
“始皇天纵之资,绝顶聪明,当年是何等的意气风发,威临天下,若说他是昏君,那天下就没有明君了。可这样一位旷古绝今的人物开创的一代皇朝,竟然二世而崩,这又是何等的令人唏嘘。”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