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50章 收服孛贴三
现在得知了这是那位猛人的先祖后,李言更是觉得奇货可居,不管怎么样,先结一个善缘,以后多多少少能起点儿用。
这心态一变,李言的思维就开始发散起来,顿时想到,就算五六百年之后的事情无法控制,可眼前的孛贴若是用好了,在没有颉利的后突厥时代,其实也可以发挥出很大的作用。
在中国悠久的古代史上,出现过许多的少数民族政权,尤其是位于北方高原之上的游牧民族,先后出现匈奴、鲜卑、柔然、突厥等较大的能威胁到中原的部族。
未来还会出现回鹘、契丹、党项、女真、蒙古、鞑靼、瓦刺等草原政权。
这些游牧民族政权成为与南边的中原政权相互交融又相互冲突,一共构筑了辉煌灿烂而又充满曲折的华夏文明。
其实在突厥的阵营中,阿史那氏虽然还是草原上的统治家族,可因为这些年突厥不断的和中原王朝冲突,已经隐隐露出些盛极而衰的颓意,到了贞观时期,颉利连内部都无法做到统一。
已不如始毕可汗最强盛时控弦上百万,可以硬扞隋文帝留下的强大隋朝了。
几次攻略大唐,最危险的时候,就是趁着玄武门之变,大唐人心不稳的时候,攻到京畿之地,兵临渭水了。
之所以没有攻下长安,并不是颉利心慈手软目光短浅,也不是李唐实力强大抵抗意志足,而是因为颉利内部掣肘严重,使得他无法全力攻唐。
在武德七年的时候,李渊听闻颉利南下,竟然想迁都襄阳,可见李唐此时的实力是远远比不上突厥的,这是大唐高层的共识。
武德九年,颉利兵临长安,若是下定决心与唐军一战,最后大唐肯定会战败灭亡,不过颉利也会元气大伤,等到两败俱伤的时候,草原就会重新换个主人。
这才是颉利见好就收,拿到一些好处后就退去的根本原因。
这三四年来,颉利用铁血手断统治草原,虽然明面上突厥趋于一绝,实际上只是将矛盾暂时隐藏了。
这里面有颉利和突利两汗相争的原因,更多的是回鹘、契丹、铁勒等部族趁着突厥人几十年将重心南移之际,让出了北部大片优良的牧场,他们在北方大漠暗暗积蓄实力,不断繁衍壮大,从而威胁到阿史那氏的统治根基。
李言知道,草原太大了,历史上先有秦始皇修筑长城将匈奴挡在塞外,也有吸取了经验教训的大汉,将其打败之后把匈奴内迁,以图彻底解决草原上的危胁。
可是都失败了!
当匈奴人离开草原之际,遥远的呼伦贝尔奥克里堆山,一支被驱逐的先秦东胡支脉鲜卑人又悄然从寒冷的东北方悄然崛起,得到了广袤的草场,他们迅速繁衍壮大。
最后将群雄争霸,诸部林立的大草原一统,重新确立了自己的统治地位。
鲜卑拓跋氏为了长久的统治天下,开始汉化,以适应农耕文化为主的中原王朝模式,这才给了隋唐以重新夺回统治地位的机会,但最终这些民族并没有被消除,而是一一被强大的汉文化所吞噬。
大唐的朝堂上实际上是以汉民族为核心,屹立着各个不同的民族臣子们的朝庭。
上天是公平的,给了农耕民族机会,也给了草原民族机会。
几千年的王朝历史,真正算下来,到底哪个文化占上风的时间更长,还真是不好说。
曾经的草原霸主匈奴,竟然被手下的鲜卑打得抱头鼠窜;而威风不可一世的大鲜卑,竟然要对突厥严防死守;而当今带领几十万铁骑动辙南下耀武扬威的突厥,要不了多久,就会在回鹘和契丹脚下颤抖了。
历史上没有多少新鲜事儿,总是固定的套路不断的在重复。
只要有生存资源,哪怕只有一丝的血脉流传,生命就会拼命的繁衍发展。
北方辽阔的草原只要存在,哪怕把草原上的所有种族全部牵入中原,依然会有北方的人们为了更好的生活,跑上草原,在那里扎根。就算没有中原的人,极东和极北极西之地,一样会有化外人种侵占优良的生存地。
所以,李言知道,想一劳永逸的解决外患,根本不可能。所谓的内迁,不过是把自己民族的土地和生存资愿分给战败的草原民族一部分,这些人待在内地,不但为自己的内乱增加了无数的隐患,还会让草原上崛起更加强大的敌人。
人只要活着,就永远要面对生存压力,一个国家只要存在,就有威胁存在,就算这片土地发展到一千五百年后的工业强国,没有了大漠铁骑的威胁,不一样要面对来自大洋彼岸的坚船利炮吗?
据此而论,李言敢断定,就算是哪个国家能一统地球,上天依然会安排地球之外的存在来临,依然要面临生存危机。
所谓的一劳永逸,根本就是不存在的。
李世民后来打败突厥后,将大草原划成几个都护府,派出官员军队去管理,在李言看来,实在是有些想当然,徒耗国力而无所获,反而还忽略了对内部的治理。
草原的游牧生存方式决定了他们迁徙而居,很难像中原地区的农耕民族一样,依托土地面长期聚集,别说现在交通信息军力都十分原始的唐朝了。
就算是一千五百年后的工业化大国,不一样只能用区域自治的方式来统治这处土地。
李世民与其把这股精力放在北边,还不如放在西边,至少西部诸国林立,具体了统合的基础,把西域纳入中原的管辖范围,维护好与中亚的丝绸之路,对于国家的强大才是十分重要的。
北边有什么,什么都没有,有的只有永恒不变的争斗和麻烦,永远重复徘徊在最原始的阶段,永远没有社会进步。
所以,对于大草原的威胁,李言能想到的只有保持自身强大,对外分而化之,不让其形成一个强大的政权,只要他们一直在统一的路上,就永远没有精力南顾,这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方法。
突厥马上就要衰落了,草原接下来是回鹘和契丹的天下,即然这样,那为什么自己不能再扶持一个古尼伦族孛儿只斤氏呢?
如果孛儿只斤氏注定要崛起,那现在自己只需要使一点儿力,让大草原上再多出一个强大部族,和回鹘、契丹三分天下,让他们为了争夺草原霸权不断的争斗,为中原王朝的强大争取更多的时间。
一想到这种可能,李言的心噗通噗通的跳起来,眼神忽而凝重,忽而喜悦,表情也不断的变化。让坐在对面一脸忐忑的孛贴心里也是忽上忽下,不知道对面谈话好好的,忽然陷入沉思当中的太子殿下在想些什么?
不过对方是大唐的储君,未来必然要做皇帝撑握整个大唐的,而自己只是突厥可汗身边的一条狗,双方地位太过悬殊,现在又处在长安,对方捏死自己就像捏死一只蚂蚁。
孛贴也不知道对方会怎么处置自己这个不怀好意,潜入大唐打探军情的奸细。
“孛贴兄弟,不知为什么,我虽然是第一次见到你,但总有一种莫名的亲近熟悉感。”
回过神来,李言一脸热切的望着孛贴:“和你交谈,就有一种一见如故,相见恨晚的感觉,若是孛贴兄弟不介意,我愿与你结为安答,一起同享荣华富贵,有福同享,有祸同当,怎么样?”
李言话一出口,孛贴速迅站了起来,目登口待,一脸不可置信的样子:“什什么.,您您是大唐最为尊贵的太子殿下,大唐除了皇帝之外,就属您身份最高了。”
“而我您虽然抬举我是颉利的亲信,可我有自知之明,我实际上只是颉利的一个仆从,地位卑微而下贱,大汗招集部族首领议事的时候,汗帐里除了侍卫,就只有我在站着伺侯了。”
孛贴唯恐自己解释的不够清楚,将自己的处境都说了出来,然后道:“我就是这么一个不入流的角色,而您这个天下最尊贵的人,要和我这个草原最卑微的人结为安答,我怎么敢相信自己的耳朵”
什么叫雪中送碳,这就是雪中送碳,将一个最卑微的人捧成草原诸侯之一,这才叫恩莫大焉!
有了这份恩情,当然不可能永远吃下去,但至少孛贴在活着,孛儿只斤氏就永远不会背叛自己,而有了这份再造之恩,就算孛儿只斤氏的后人,也会记着自己的一断香火情。
要扶持就要扶一个起步低的,像李世民那样,扶持薛延陀来对抗颉利,结果颉利刚刚完蛋,夷男就造反了,连几年都没管到,就是因为夷男起步太高了,李世民的恩惠对他来说可有可无。
连心里都不感恩,何况在利益面前的诱惑了。
“孛贴兄弟,伱不觉得这是长生天的旨意嘛!”
李言毫不客气的上前,一把抓住孛贴的手,动容的说道:“它把你送到了长安,又送到了我的面前,我一个大唐太子,见到你的第一面,竟然就想和你结为安答。”
“这还不能说明,一切都是天意吗?”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