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5章 收服程咬金?
程咬金顿时被这首诗里面透出的那种霸气和忠诚所感染,仿佛让人回到了金戈铁马的塞外,为国家守边的凌冽豪气扑面而来。为一个沙场骁将,程咬金比别人更加容易感受到诗中的苍凉和豪迈。
诗里的龙城飞将程咬金知道指的是汉时卫青奇袭匈奴龙城的事情。其中也指汉代飞将军李广,无论是卫青还是李广一生主要的时间都在抗击匈奴,防止匈奴掠边,其中每次匈奴重点进攻的汉地边城,天子几乎都是派遣李广为太守。
不管是卫青还是李广,都是汉时闻名天下的勇将。
程咬金自己虽然也自视不小,但却不敢和卫青还有李广相提并论,丛观程咬金的一生,主要都是在打内战,和自己人干仗才有今天的地位,从这一点儿上来看,恐怕就差卫李二人久矣!
感觉到太子对自己的褒奖和期许,程咬金更是激动莫名,如今朝中名将无数,比自己强的都不在少数,自己何德何能,让太子殿下以卫青李广相提并论,这让程咬金有些觉得汗颜且惭愧。
李言一脸正色的说道:“将军,秦汉时名将甚多,白起、韩信、楚项等皆是一时英豪,但孤却从来不称颂他们,将军可知这是为何?”
程咬金此里心里已然是颇为不平静,疑惑的看着眼前的少年太子。
“他们虽然勇武,可平生主要的战绩只在和内部人争斗上,虽勇亦奚为.”
李言此时身上散发出一股立于天地之间的浩然正气,使得程咬金这位悍将一时都为这侧目:“大丈夫立于天地之间,当养天地浩然之气,行光明磊落之事,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为国家,为民族,为子孙后代争夺生存空间,拓展更多的领土,这才是真正的义战。”
“孤将此诗赠与将军,一来赞赏将军父子为国戍边的忠义,二来勉励将军未来在沙场上再立新功,为我大唐抵御突厥,开疆拓土,名流千古,不输卫青霍去病李广等名将,让后世提到我大唐,亦有与之相媲美的英雄豪杰!”
呃.
程咬金顿时怔住了,少年柔弱太子此时身上散发出的人性光辉还有气吞天下的豪气,让他有一种第一看到李世民的感觉,心神大受振动,并且从内心深入滋生出了一种以前从来没有过的使命感。
但这种感觉却一点儿也不让程咬金感到难受,反而觉得异常的光荣。
让他这位久经世事,心绪已然很难再有波动的心,再次心潮澎湃,热血沸腾!
程咬金顿时激动的往地上一跪,如同每次从李世民手中接过光容的使命一般,正式的将这首诗给接了过来:“太子殿下赞誉,老臣感恩莫名,殿下放心,老臣一定不会让殿下失望的。”
“此次北伐突厥,若臣不能如同卫青李广一样为大唐远逐突厥于千里,臣便不配拥有太子殿下的褒奖,这首诗臣会收藏起来,不会让他人看到。等到北伐突厥后,臣要以自己的功勋,名正言顺的将这首诗挂于程家中堂,让它名正言顺,实至名归。”
程咬金一是感念太子对自己的褒奖,另外一方面,又被李言的黄金锁给架了起来。
另的不说,若是这首诗亮出来被李靖、尉迟恭、张公瑾那些名将们知道了,岂不是会揶揄笑话自己,你程咬金虽说名声不差,也打过两场仗,但要说强过其他人,那就和些自不量力了。
这首诗一看就是要流传千古的,就凭你老程的功绩,你将自己与卫青李广相提并论,伱有这个脸吗?
你好意思吗?
太子是在勉励你,但你自己有几斤几两,自己不清楚吗?
若没有天大的功绩,敢用这首诗来自比,自己丢人就算了,还连累着太子殿下无识人之明,看错了鼠辈。
但程咬金又实在是舍不得这种光彩的事情,这可是满朝里的独一份儿啊,注定要流传后世、名垂青史的,以后人们念诵这首诗的时候,都会记得他程咬金。就连被皇上信任的右卫大将军尉迟敬德,恐怕也要嫉妒的发狂,宁可拿自己的右卫大将军来换这首诗。
李言抛出来的,是一个哪怕知道有钩,也不会有人拒绝的肥肉,在程咬金的眼中,甚至比自己的卢国公的爵位还要珍贵,国公一朝不知道要封多少,但这种旷世的诗着却是可遇而不可求。
是以,在这么大的橄榄枝下,程咬金已经没得选择了,于是再不犹豫的就站了队,恭恭敬敬的给李言叩了一个头,然后说道:“太子殿下厚恩,臣无以无报,虽然犬子无法回京守卫殿下,但臣的另一名儿子,就是上次殿下莅临寒舍时见到的幼子。”
“程怀弼,正值渎书的年龄,比殿下小一两岁。若殿下不弃,臣愿让他来给殿下做一侍读,服侍殿下左右。”李言顿时一喜,上前扶起程咬金,执着对方的大手,热切的说道:“将军这是爱护承乾,承乾喜不自胜,孤以后就将怀弼当成自己的兄弟般看待,必然不会让他受了委屈。”
两人相视一笑,都明白了对方的心意。
程咬金下定决心后,心里也彻底的松了下来,再也不担忧武德九年的旧事了,即便以后太子知道了,也不会在放在心上的,程怀亮已死,那一篇儿也就翻过去了,大家还要往后看。
实际上李言这首诗也是思量了很久,最终决定用在程咬金身上,因为有了这首名传千古的诗词,君臣二人相得必然也随着此词而传之后世,这样两个人等于被绑到了一块。
大家都会为了一个美好的正面的忠义的故事而努力奋斗,所谓合则两利,分则两败,这首诗将两人给捆绑到了一起。
对程咬金来说,若是李言最后失败了,那这首诗的存在,自己做为被废太子欣赏的忠臣,自然也会受到新君的排斥,甚至在新朝都没有程家的立足之地。
李言给了程咬金一条前途远大的堂皇大道,逼着他不得不去走,而且也是一条光耀千古的正道,是阳谋。
所以,程咬金没有选择,只有做一个忠臣孝子,全力扶保李言上位,那这首诗的效用才能发挥到最大,甚至会成为程家子孙后代的一个护身符,更会在天下享有巨大的传之久远的影响力。
这种积极的影响力,无论哪朝哪代,都会让程咬金的子孙粘光。
而李言更是不会再向程家下手,因为被你自己赞为卫青李广的忠臣,做为皇帝,自然也会百般维护,以给天下臣子们竖立一个忠臣贤君的正面榜样,除非程咬金造反,不然就没有理由去自打嘴巴。
有了这首诗,两人都放下了心中的最后一丝隐忧,程咬金再也不用担心武德九年的旧事被太子得知而报复程家,以后也可以放心的站队李言,用自己的功勋来洗涮曾经的罪过。
而李言也将程怀亮之死的所有后遗症全部消除,就算程咬金有怀疑,甚至知晓了自己借刀杀人,也不会在放在心上。
实际上这个时代,一个家族的不同分支站队不同的立场,很正常,被对方得势后干掉,也不会影响到家族的其他人。
比如一个程怀默扶保李言,程怀亮扶保蜀王。
就算程怀亮不死,最后李言上位要清算也只有程怀亮一人,至于他的父母亲人,也是程怀默的父母,总不能牵连进去吧?
这些家族鸡蛋不放在一个篮子里,就是为了分散风险,多头押注,让自己不同的孩子跟着不同的大佬,最后失败的被干掉,也是心里有数的。他们更看重的是家族的延续和发展,牺牲的也是应该的,享受了家族的荣光和培养,为了家族献身,也是顺理成章的。
这才有传承数百年,举足轻重的大世家而存在。
历朝历代的统治者都在不断的拆分和打压这种规模化的团体而努力,直至近代,一家一户只有几口人,而且人人都想着自己,谁也不会为了家族其他人而牺牲,自然也就不可能形成魏晋时期的俨然左右一国局势的世家大族们了。
李言经过一系列的事件,最后通过一首诗,将程怀弼收入东宫,将渐渐倒向李恪的一方势力给硬生生拉到了自己的怀中,可谓用心良苦,殊为不易啊!
同时,这也是李言做为太子,向李世民和朝中重臣递交了一份满意的答卷,展示了自己的豁达的政治胸怀和纵横捭阖的权谋手腕,无愧于一个大国储君。
最后,还有一个最重要的就是李言在展示自己的政治理念。
李言千金买马骨,借着程咬金的事情隐隐向朝中的武将们展示了自己气吞天下的志向,对于武力开边,开疆拓土这种事情,自己是极感兴趣,并且持支持态度的。
随着太子的年岁渐长,李言的志向和理想,也越来越被朝臣们所关注,就算不站队,他们也想知道自己未来所效忠的君王是个什么理念,文臣就不用说了,治理天下永远也不会停止。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