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9章 校场比箭
看着李言几人消失在官道上,吴庆悄然走了上来,低声说道:“将军,这下好了,太子果然让你来负责左屯卫军。”
“咱们可以故技重施,等到渠快修好的时候,再找一处险要之地挖开,一直拖到京中断粮,然后用孙达的计策,联系颉利大军压境,内忧外患一起爆发,不愁不能让大唐陷入绝地。”
常胜忧虑的摇了摇头:“恐怕这个想法行不通了”
“怎么?”
吴庆一急,神色严厉的问道:“难道你怕死了,还是不想替旧主报仇了?”
“都不是”
常胜颓然一叹,有些无奈的说道:“刚刚太子临走前向我透露,李世民在京中几大粮仓中,还屯有一百多万石的粮食,是为了对付颉利,每年偷偷积攒的。”
“此事做的十分隐蔽,就连在朝堂上也只有几个核心宰府重臣知道。”
“什么?”
吴庆顿时露出吃惊的神情:“一百多万石?你有没有听错?会不会是太子在骗伱?”
“断然没有。”
常胜脸色凝重,一脸愤慨的说道:“从今天的情况来看,程怀亮的死,朝庭根本就没有任何怀疑,太子对我也是信任有加,他告诉我慢慢修,一个月不行两个月,朝庭跟本就没有那么危急。”
“再说了,李世民打算在今冬明春发起对突厥的战役,偷偷积累钱粮兵马等物资,也在情理之中。中原和突厥一旦开战,规模庞大,耗时日久,别说百万石了,就是几百万石粮食,也不够用,怎么可能缺粮呢?”
“那京中怎么会粮价高涨,到外都没有米卖.”吴庆面色有些狰狞,不甘的问道。
常胜将京中富户豪门囤积居奇的事情一说,缓缓摇了摇头:“那些人藏着粮食不卖,只是为了等到粮价高的时候卖个好价钱。”
“而且,刚刚太子对龙王庙的决口已经有所怀疑了,只是他没有怀疑到我们身上,只是怀疑是那些京中的大户为了阻止永通渠贯通,导致粮价回落,才做的手脚。”
“太子回京就要向皇上禀报,一方面偷偷查找原因,另一方面派人在水渠各段守候。”
“吴庆,我们昨天只是利用太子和蜀王的矛盾,打了他们一个措手不及,现在朝庭已有准备,绝不能再做手脚。不然,长安没有出现危机,我们反而会暴露身份,被一网打尽。”
“哎”
吴庆有些绝望的说道:“将军,这次计划也行不通,那我们什么时候才能替旧主报仇雪恨啊?”
“不管怎么样,我们先把左屯卫这五千禁军拿到手中。朝庭马上就要展开对突厥的一战,太子兼管钱粮,只要能继续负责后勤之事,我们身处核心位置,总能找到机会的。”
“到时候就算在战役的关键时期,将大唐大军的后勤粮草付之一炬,也不是没有可能的。”
“现在暂时收手,稳往局面要紧,若是一意孤行,恐怕白白牺牲,害死那些兄弟们,还于事无补!”常胜抬头看了看渐渐西沉的落日,安慰着吴庆,也安慰着自己。
“好吧,现在也只有这样了”
吴庆也是一怔,随后黯然的点了点头,本来马上就可以为旧主报仇的,现在看来,又要往后延了。
两人的关系不能暴露,即然事情谈妥,吴庆就先告辞了,留下常胜一人站在晚霞的余辉,帐然若失。常胜想到李建成对自己的恩情,还有自己的使命,又想想被自己抛弃的父亲和未过门儿的妻子。
从绥州拒绝相认以来,常胜的心一直都承受着煎熬,父亲将自己养育长大,自己一天孝心没尽,还让他们颠沛流离、背井离乡,听采矶说父亲病得很重,也不知道能不能撑下来。
绥州地处边垂,整个城池都毁于战火之中,也不知道他们现在流落到了哪里?
孙达出师出捷身先损,吴庆这些人又催着自己不断的行动。刚刚太子的一翻话,又让他对原本的打算破灭了,常胜感觉到自己的未来就像这轮落日,看不到希望和未来。
一时之间,常胜的意志都有些消沉,不知道以后该怎么办了?
回到东宫后,李言并没有向李世民上奏疑似有人挖渠的事情,那些不过是说给常胜听的,让常胜老老实实给自己拉磨的说辞。若是真的向李世民禀报了,不是替蜀王李恪解除罪责吗?
而且有了皇上的格外关注,反而无法显出自己的能耐,李言可是知道这次的差使中蕴含巨大的机遇考验,而且,以他三世为人,虽然人小,但头脑却没有限制。若是这点小事儿都办不好,那才是白瞎了混了这么多年。
李言不像外界所想的那样,忙得脚不粘地,夜以继日,反而趁着这个空暇,休闲起来了,每日睡到日晒三杆,吃饱喝足,然后来到小校场,看李敬玄、裴行俭和李谨行几个年龄稍小的侍读练习骑射。
这下就体现出李言的英明之处了,潼关和华州两处地方,都有那些憋着劲儿想向太子殿下证明自己才能的侍读们盯着。
这些人知道,太子手下有的是可以展示才华的位置,所担心的不过是他们的忠诚和能力而已,所以借着这次难得的机会,这些人都是兢兢业业,唯恐被别人比了下去,将各自的差事处理的井井有条。
每天都不辞劳劳的往来两地,向李言禀报各地的情况,李言虽然不出太子府却对这两处的情况和进展,了如指掌。
而常胜和吴庆看到太子自从那日别后,一连几天都没去过工地,也更相信了修渠对朝庭来说不是什么大事,更是相信了李言的说辞,反而加倍努力,要将水渠修好,拿下左屯卫军中郎将之职。
李世民在宫中通过恒连听说李言依旧和以前一样惫懒,本来想责骂一番,但经过了解,两处地方的工作都按步就班的展开,虽然李言没有到场,却天天关注着,并没有出任何纰漏。
和房玄龄在承庆殿谈论起来,房玄龄等几位重臣都夸赞道,太子年纪虽小,却有大将之风,运筹帷幄,决胜千里,这更符合皇帝和满朝文武对储君的要求。
做主帅的本就该如此,若是太子真的每天都要亲自跑现场,不然就无法驾驭局面,那才让人担心。
皇上该放手让太子去闯闯,看看离了父母和大臣的帮衬,太子是否能承担起重任?
李世民一听,也是这个理儿,也就没有理会,任由李言折腾,看看他能搞出什么样子!
这天,风和日丽,阳光烂灿,明媚的娇阳照射得人身上暖意洋洋的,李言来到东宫的小校场,李敬玄、裴行俭和李谨行三人正在比试箭法,百步之外立了三只箭靶。
三人各有十支箭,不时有靶子被射中红星,引起周围围观侍卫们阵阵的喝彩声。
“参见太子殿下!”
见到李言来到,侍卫们行了一礼,李言摆了摆手,众人回到自己的岗位上,李敬玄、裴行俭和李谨行三人恭恭敬敬的见过礼。
“你们继续,孤来看看你们的射艺如何?”
李言微微一笑,抬了抬手:“塞外草原的突厥人是天生的猎手,下马能放牧,上马能张弓,几乎不加训练,随随便便就能射到一百五十步,他们中间的百夫长以上勇士,基本上都能做到在二百步外,命中目标。”
“而我们的普通军士射到百步也算好手,只有少量骁勇的将领们能与之相比。”
“如此悬殊,不加改变怎么能行呢,你们要带头将距离拉远,要以更高的标准来要求自己。”
三人平时都是自视甚高,此时被李言一激,更是不服气,叫嚣着将箭靶放到二百步外,开始比试起来。
最后结果显而异见,射惯了百步的靶子,一下子距离拉开了一倍。唰唰唰的几轮试射下来,只有裴行俭射中了半数在靶上,李敬玄和李谨行竟然一支也没有射中,三人羞愧不已。
李言倒是没放在心上,几人年龄比李言还小一两岁,气道不足,射不中是很正常的,不是每一个人都像李言这样开挂的。
看到旁边的薛仁贵一幅跃跃欲试的样子,李言招呼着:“仁贵,你是他们的伍长,教教他们怎么射箭?”
“是,殿下.”
薛仁贵二话不说,拿起李言赠与的敕勒弓,摆起驾势,右手抽出一支箭,‘唰’的一下,二百步外,直接命中红星,顿时引起大家的喝彩声,裴行俭三人也是兴奋的围着薛仁贵请教起来。
正在这时,久未出面的王玄策出现了,悄悄来到校场,轻声向李言行了一礼:“玄策见过太子殿下.”
“嗯,玄策来了?”
王玄策在东市春雨茶楼领了接近常三多舅甥的差使后,就一直忙着这事儿,后来的潼关疏通关道和永通渠的修缮都没有参与,只是隔三差五的向李言汇报一下常三多两人的近况。
“殿下,这段时间,我已经完全取得了他们的信任,您让我查的事情,属下已经查清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