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4章 御吏大夫萧禹
明月是后来才调来伺侯杨妃娘娘的,之前的几个老人儿,在玄武门之变,皇上登基之时,被皇杨妃娘娘打发去蜀王府照顾蜀王了,现在伺侯娘娘的人,都是皇后娘娘重新安排的。
没有注意到杨妃的脸色已然不对,明月越说越起劲儿,睁着好奇的眼睛,脸上浮着兴奋八卦的色彩,叽叽喳喳的说道:“而且小王爷睡觉的时候,有人看见在寝殿的榻上总有一条金色的龙在盘旋,散发出淡淡的金光,照耀的整个殿内一片闪烁,金壁辉煌。”
“而且小王爷在去绥州的时候,头顶上都浮着一片如华盖盘的白云,护佑着小王爷的平安,直到小王爷回到长安,白云这才散去。”
“这还不算呢,那些在西市的胡人们都说,他们草原突厥最佩服的就是蜀王了。颉利在草原上可以一言九鼎,杀人如麻,东征西讨,未尝一败,建立了无上的威严,从未有人敢在他面前大声说话,可却遇到小王爷,被戏耍的束手无策。草原上的胡人都说,蜀王李恪是大唐唯一战胜过颉利的男人。”
“.”
“呼”
杨妃再也忍耐不住,胸口不断起伏,显得内心极不平静。最后豁然站起,脸色一片煞白,身子都在微微颤抖,漂亮的大眼睛里,再也没有了平时的宁静,而是允满着无尽的慌乱和恐惧。
做为一个从小在权力核心长大,又经历了亡国丧父之痛,两朝三代宫庭血水儿泡出来的女人,此刻已经意识到不对了,这明显是在捧杀,而且来势还不小。
能在短时间掀起如此大的惊涛骇浪,而处于旋涡中心的李恪还没有意识到,这更加让人恐怖。
这一刻,杨妃知道,最近高调不断显摆自己的儿子,终于引起了别人的仇视,让对方发起了强烈的反扑,一股携带无形杀气的舆论向李恪裹挟而来。
若是再不马上想办法应对,等到暴风雨过后,李恪就将重蹈隐太子的覆辙,折戢沉沙。
从小的宫庭生活,让杨妃知道,整个大唐,只有太极殿龙椅上的李世民才是真正的主角,其他的人无论职位多高,权力多重,都是围绕着皇权生活。
若说除了皇帝之外,谁能稍稍的出些风头,那也是太子储君,李恪做为一个庶出的皇子,得意忘形,不但凌架于太子之上,而且还隐隐将皇上的风头都盖住了。
出身异像,神龙入腹,梦中金龙盘旋,这些都是古时的帝王在登基后给自己身上披的一层神秘外衣,用以宣示皇权天授的像征。
而像出行头顶上浮有华盖般的乌云,更是汉高祖高邦当年在芒砀山当土匪的时候,吕稚找到他后,为了增加刘邦的威望,给刘邦制造舆论而加诸其身的,这是为人臣子能随便用在身上的吗?
这要是放在普通臣子身上,立马就是死罪,若说李恪身为李世民的儿子,龙子凤孙,这些流言勉强只是欺凌了太子。
后面的大唐唯一战胜过颉利的男人
这话能说吗?
这不是将一船的人都给打翻了,朝中文武百官俱都颜面扫地,皇帝更是无地自容,竟有一种四十万人齐解甲,竟无一人是男儿的霸气,但这种霸气出现在一个庶出的皇子身上,就太吓人了。
直接把李恪逼在了所有人的对立面,皇上和朝庭岂能容他。
杨妃再也坐不住,如玉般的俏脸上已是冰霜一片,冷着脸吩咐道:“备轿,本宫要去蜀王府。”
“是,娘娘!”
明月还没有意识到情况的危急,但看到娘娘脸色难看,没敢说什么,连忙下去准备了。
等到杨妃的鸾架到达蜀王府的时候,正好遇到岑文本急匆匆从王府出来。
“臣参见娘娘”
岑文本虽然是一脸的心急,却仍然恪守礼节,并没有因为自己如今是朝中蜀王一党的旗手而失了礼数。
杨妃从轿中出来,尽力压制着心里的慌乱:“先生是来找恪儿的吗?怎么这么快就要走了?”
“娘娘,臣是因为一些事情来见蜀王,只是蜀王现在并不在府中!”
杨妃一愣,这才想起来,李恪最近接了一个差使,去修永通渠去了,想到这里,略略定了定神,也顾不上在王府大门口了,直接问道:“最近长安坊市上的传言,先生知道吗?”
“呃”
岑文本心里一沉,暗自惭愧不已,没想到连常居于深宫的杨妃都知道了此事,可见传言来势汹汹。
“娘娘,臣略有耳闻,今天来王府,就是为了此事而来,只是府里面的人说王爷自从接了永通渠的差使,一心扑在水渠上,好几天都没有回府了。”
杨妃一怔,略略思考了一下,说道:“这些传言恐怕来者不善,皇上肯定也会知晓的,本宫一介女流,朝中政事一向无涉,皇上那里,希望先生能尽量帮忙斡旋,本宫感激不尽。”“娘娘千万别这么说.”
岑文本一脸的愧疚,拱起手躬身道:“都是臣最近忙于政事,而王爷近来又顺风顺水的,臣大意了,直到流言蜚语传遍京师,这才意识到其中出了问题。”
“娘娘放心,臣这就去宫里,向皇上解释一番。”
说完,岑文本没等杨妃挽留,行了一礼,就急忙离去了。
杨妃一看,转头又看了看蜀王府,即然儿子不在,那她也没有必要进去了,站在府前踌躇了一会儿,叹了口气,交待王府的管家,要是李恪回来,让他去宫中一趟,就带着重重的心事回宫了。
弘文殿在唐长安太极宫东侧,与太极殿齐。李世民在此殿藏书,聚经、史、子、集四部群书二十余万卷,又于殿侧置弘文馆,选天下贤良文学之士。
中书门下尚书三省六部,还有各寺监院署等部在此都设有值守臣子,以备皇帝处理各部政务和根据皇帝旨意撰写文书诏令,弘文殿实际上就是大唐朝庭的一个集各部门的办事大厅,以提升皇帝的朝政处理效率。
岑文本刚刚赶到弘文殿,还没走进去,就听到李世民的咆哮声从殿内传出。
“混帐,简直是胡说八道?”
“什么金龙入腹,顶有华盖,一龙罩身,谁看到了,这都是谁在那里胡说八道?”
“那些市井无知小民传一传,当做奇闻怪谈也就罢了,你身为朝庭正三品御吏大夫,意然也将其当做什么重要机密,堂而遑之的在朕面前参奏,你到底有没有一点明辨是非的能力?”
岑文本听到这里,心里一惊,果然自己还是来晚了一步,皇上也知道了,不过听皇上这语气,皇上并没有太过怪罪蜀王,略略的放了下心,连忙走了进去。
只见御吏大夫萧禹正跪在李世民面前,一脸的倔强,房玄龄和长孙无忌、魏征等几个重臣都站在殿内。
“皇上,这不是臣说的,现在满长安的百姓都在议论,群情沸腾,舆论纷纷,臣只是据实奏报,不信你问问,殿内的众臣们,谁没有听说过,只是他们不像臣性子直,有什么就说罢了!”
萧禹梗着脖子说道:“空穴来风未必无因,臣参蜀王大逆不道,有觊觎储位,欺凌圣上之嫌。”
随后又有几名御吏台院的大臣们跪下附合道:“是啊,陛下,蜀王散布流言,抬高了自己的同时,还打压败坏太子的声誉,而且在百姓中大肆招揽民望,其心殊不可测,望皇上治罪。”
“皇上,蜀王营造神迹,凌架于君王之上,其野心昭然若揭,此例不可开,皇上,万不可姑息啊”
“是啊,皇上,蜀王身为普通亲王,他想要干什么,望皇上明察.”
“皇上.”
萧禹为人虽然古板但却十分正直认死理,在朝中也并未站队,一向有什么说什么,不管是太子一系的官员还是蜀王一系的臣子,谁看不顺眼就怼谁,油盐不进,是个让众人都头痛的角色。
蜀王声望超过太子,这本身就是僭越之举,李世民知道,萧禹的行为未必是太子一系所为。他做为两朝三代的老臣,萧禹是刚直不阿的诤臣,所以李世民上位后,让其挑起御吏台,做了正三品的御吏大夫。
因得萧禹之故,御吏台风正气清,毫无偏私,无论是蜀王还是太子一系的官员,谁出问题就参谁,甚至连李世民犯错也毫不犹豫的上奏,李世民也知道,这次御吏台未必是在针对蜀王,更大可能是为了严肃朝庭纲纪,维护正统。
李世民一愣,看到眼前呼拉拉跪倒一地的御吏台的官员,随后看看房玄龄、长孙无忌等重臣,他们都是低着头不发一言。
虽然他们没有说话,但很明显,对于这样的情况,也是不能容忍的,朝庭纲常有道,尊卑有序。
李世民当即一怒:“马宣良”
“臣在.”
在边上侍侯的马宣良顿时心里暗暗叫苦,上前应诺道。
“萧禹他们说的这些事情,伱听说过吗?”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