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泡书吧小说网!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612章 潼关

见胡成点了点头,李言继续说道:“这么算来,遂安夫人也算孤半个母亲了,咱们也算兄弟.”

“臣不敢,太子殿下.这.”胡成有些惶恐。

李言拍了拍胡胖子的肩膀,笑着说道:“那咱们是自己人了,现在皇上将打通漕运,周转粮草调运的事情交给我,你一定要好好协助我将这件事情给办好。”

“那是自然。”

胡成拍着胸脯保证道:“太子殿下,皇上早就吩咐过,让臣全力配合您处理周转粮草的事情,更不用说咱们还有更深一层的关系,您就是胡成的主子。”

“你尽管吩咐吧,但有所命,胡成敢不效力?”

“嗯”

李言将胳膊搭在胡成肩膀上,拉着胡成走到旁边,小声的交待了接下来的事情,胡成听的眼睛越来越亮,后来还有些为难,但最终点了点头,保证一定办妥,不负太子所托。

李言交待完胡成之后,也没心思再查看了,就带着自己的人离开仓署回东宫了。

看过原剧的他当然知道,皇上在太仓里还有四十万石的压仓粮,不过李言也没想过去调动,他知道,那是最后迫不得已的时候,胡成才会遵照李世民的旨意帮自己挽回颜面的。

用到压仓粮,实际上也是承认了自己的无能,所以李言压根就没想过。

潼关地处关中平原的东端,是关中、河东、河南三地的交界处。

东接河东灵宝,西连关中华阴,南依秦岭与洛南为邻,北濒黄河、渭河及洛河三河交汇。潼关是关中地区的东大门,是连接中原的咽喉要道,在唐时潼关东部的一大片区域属于河东之地,其地理位置非常重要。

当李言站在潼关城楼上的时候,已经是第二天上午了,长安城离潼关有近三百里,中间还在渭南县歇了一个晚上。

李言还是第一次在大白天亲临潼关,亲眼看到这座影响了上千年的雄关漫道。

潼关有三道重要的关楼,顺着奇峰陡峭的两山之间一字排开,站在最东边的城楼上往外看,北临涛涛黄河,面依麒麟山角,远望有鸿沟天堑,是从山东之地进关的唯一大门,峻险异常,大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

潼关城东门的关楼,形似一只猛虎蹲在关口,让人望而生畏。

进关时,沿着东门外陡坡道拾级而上,举目仰望关楼和巍峨的麒麟山,恰如一只眈眈雄视的猛虎,守卫着关中地区的东大门,看起来极为威严雄险。

潼关南面的秦岭峰峦起伏,苍翠清新,令人赏心悦目。每当春雨前后,景象更为佳妙,峰峦中游云片片,若飘若定,似嵌似浮,来之突然,去之无踪,形似一面伫立在天空中的一面屏风。

只是此时李言已经没有心思去观看潼关的巍峨景致了,站在城门上的谯楼往下看,一条关道蜿蜒曲向远方,此时关道上大大小小的车辆,一眼望不到边,人喊马嘶,大人叫孩子闹的。

潼关极为凶险,相应的关道也是异常的狭窄,再加上东门为了防御而修建的关楼,最窄处只容两驾马车并行通过。

再加上来往车辆上面驮载的货物,还要验各种关防文传,以致于通过关道极为缓慢,后面远处的马车不知道等了多久,竟然在路边拾柴做饭,可以想见这堵车多么严重。

此时镇守潼关的正是玄武门九将之一的左骁卫大将段志玄,得到通报的段志玄正巡视防务赶回,在东城门上见到了正看风景

呃.

正在调查潼关壅塞情况的太子李言,连忙上前一揖手道:“臣潼关守将段志玄,参见太子殿下。臣巡视防务,不及迎接,还请太子殿下见谅。”

“段将军不必如此客气!”

李言看着眼前才三十二岁的段志玄,心里感慨道,段志玄年龄不大,资历却极深,最早随着其父段偃师在李渊做太原留守的时候,就在其麾下做文案幕僚的工作。

李渊父子在太原起兵反隋时,段志玄募兵一千多人随从,被授予右领大都督府军将。

他追随李世民,治军严谨,作战勇敢,以勇武着称。起义军一路平霍邑,战胜宋老生,再破绛郡,攻占永丰仓,段志玄参加了起义早期的主要的战役,每次都是作为先锋,攻必胜,战必克,因功晋升左光禄大夫。

他曾跟从柴绍、刘文静与隋将屈突通战于潼关。

又跟从李世民讨伐薛举、刘武周,因功晋升骠骑将军,进封武安郡公。破王世充、窦建德后,以功迁秦王府右护军,晋封楚国公。玄武门之变中,段志玄与尉迟敬德共同参与讨杀李建成、李元吉。

李世民继位后,迁左骁卫大将军,册封樊国公,食封九百户,并将关中咽喉之地潼关交给他来镇守,可见对其信任和重用。

这样一个资历深,战绩彪炳的悍将,本来正是李言需要加倍笼络的,但李言知道这样的人不是三言两语就能拉笼得过来的,何况,老段贞观十六年就挂了,根本用不上。

随即只是礼貌中略带敬仰的客气道:“漕运断绝,京师粮响供应不上,边地多镇告急,孤受父皇所托,前来处理关道壅堵之事,还望将军一力配合。”

“太子殿下客气了,说来惭愧,这本来应该是臣的职责,如今却需要太子殿下前来处理,是臣失职了。”段志玄丝毫不敢因李言年少而轻视之,据他所知,虽然长安城中蜀王最近气势甚壮,但皇上并没有因太子敦厚少敏而嫌弃,反而十分赞赏太子勤学上进,恭孝仁厚。

段志玄因从小与李世民交厚,一开始就站在李世民一边,就算后面李建成和李元吉百般拉拢收买也一直不为所动,才有了今天在朝中的显赫位置,但正因如此,他才知道站错队的可怕。

再加上现在功名利禄都有了,李世民也还年轻,段志玄并没有想在皇子们中间再做选择的想法,事实上这是朝中武将们共同的选择,站队实在是太危险了。

他们侥天之幸选对了李世民,和有了如今的地位,再加上李世民比他们大多数的将领们都要年轻,有生之年,基本上不用再做选择,所以不愿意再趟下一代的混水。

至于程怀亮、柴哲威之流,不过是小辈们自己看得顺眼,在一起关系好,就算有所倾向,也无足轻重,影响不了大局。

而真正的重臣和武将当中,立场鲜明的,也就是长孙无忌和岑文本了,其他人的立场都比较超然。

今天是李言到潼关来,若是李恪到潼关来,段志玄也一样是这个态度。

“昨日臣已收到朝庭的文书,已做好了万全的准备,太子殿下有什么命令,尽管吩咐,臣一定全力配合。”

“嗯,将军果然痛快!”

京师缺粮如久旱盼甘瀮,李言没有再废话当即叫上东宫属官和两市中招来的役吏,和段志玄一道在潼关的谯楼里开起了现场办公会议。

当然,主要是李言在说,其他人在听:“诸位,现在的情况大家都看到了,漕运断绝,东西之间的商道只剩下潼关一条道,而这里大小马车又严重堵塞。”

“因为货物流通不畅,致使长安城内物资稀缺,各种商品的物价纷纷高涨,而这又进一步促使了更多的商贾运送更多的货物往潼关这里挤,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搞得关道运力非但没有加大,反而比之前更加壅塞。”

“由其是南边的税粮被关道堵住,运不到京师,边地纷纷告急,都在催粮,眼看太仓已罄,百姓的口粮都受到影响,在两市中,浸过水的米都卖到三百文一石。”

“而永通渠才刚刚开始修补溃决的缺口,所以,潼关关道必须马上疏通,以解朝庭之危。”

眼看众人眼巴巴的望着自己,李言直接说道:“俗话说的好,天下熙攘皆利来往,这来来往往的车辆,所图的不过都是一个利字。”

“所以,从今天开始,孤要在潼关关道上设置一道收税的关卡,对来往的货物课以重税,有多重收多重,重到他们无力承担,重到他们就是去了长安也不划算,重要到他们宁可将运在半路上的货物运回洛阳也不去长安。”

“如此,没有了这些逐利之辈,潼关关道的壅堵自然就会得到缓解。”

李言话音刚落,下面的人就开即附和道:“妙啊!”

“太子殿下果然英明.”

“哎呀,我怎么没想到可以这样做呢.”

“.”

当即所有在场的人脸中都浮现出恍然大悟、太子英明的神情,不管是真似,都开始满口称赞,就连段志玄也是一脸的认同,他能想到,一旦这样实施起来,要不了三天,关道上的车流就会大为缓解。

见大家认同,李言立马开始安排任务:“东宫调来的各属部门在潼关的东城门下设置一道关卡,登记收税。”

“是,太子殿下。”东宫几个部门的僚属拱手听令。

“两市调来的役丁负责以长安现在的物价,来评估衡量该收取多少,总之,让他们所获之利不得超过平时,甚至更少,若是没有钱便直接扣下等量的货物以充税赋,不得有误。”

“是,太子殿下。”两市役吏拱手听令。

最后李言双转过头向段志玄说道:“请段将军调一队兵卒负责维持次序,并在潼关东城门内寻找一处仓库用来存放扣押物资。”

“太子殿下放心,此事包在臣身上。”段志玄微微点头。

李言又提醒道:“大家记住,我们只对货不对人,空着手过去的,我们不管,但只要携带有货物,哪怕是一匹马,都要收税。”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