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9章 岑文本的忧虑
此时在承庆殿内的李世民和众多的大臣们,听到李言这么说,顿时都是一脸的愕然和惊讶,不是吧,左屯卫可是守卫京畿的五千禁卫军,这哪是三百户,就是三千户也换不来的军权啊?
太子是脑子进水了吗?
这是资敌啊?
就这么将五千禁卫军拱手让了出去,还是让给刚刚立了大功,威望急剧上升的蜀王李恪?
因为这个建议太过不可思议,满殿的大臣们甚至都控制不住自己的表情,面面相觑的看着,似乎在确定自己是不是耳朵听错了,太子这是失心疯了吗?
呃.
长孙无忌听到这里,脸上的笑容顿时僵住了,而岑文本却是神色一凝,眉头紧蹙的看了李言一眼。
“哈哈哈,好,好,好,太子的建议很好,说的有道理,甚合朕的心意!”
而李世民听完李言的建议后,微微一怔,随即爽朗的大笑起来,更是欣慰的看了李言一眼。
眉稍眼角尽是喜色,满意的点了点头。
不顾长孙无忌的急迫和岑文本的犹豫,李世民爽快的说道:“就赏恪儿两百封户,做为嘉奖。同时传旨中书省,任命程怀亮为左屯卫翊府中郎将一职,即刻上任。”
李世民最开始听到李恪立功的消息,因为太过高兴,有些疑惑,但后面已经完全弄清楚了,长孙无忌要重赏李恪是想将他架在火上烤,而岑文本一力推辞正是看到了李恪锋芒太露,势压太子的一面,所以才想极力推掉。
要加重赏的未必是好意,要拒绝的未必是恶意!
对于两人所在的立场,李世民心知肚明,两人的明争暗斗也在李世民的意料之内。但相对于李恪,李世民更加关心做为太子的李言能否看清这里面的微妙形势,又会怎么样去处理呢?
是以才会开口询问?
李言的回答也让李世民感到欣慰,李言也是想要重赏李恪,但明显看出了五百封户会导致李恪会太过招遥,所以推掉了另外的三百户,体现了兄长对弟弟的爱护。
将父子两人早已商量的左屯卫中郎将一职抛出来,即补足了剩余三百封户的损失,又让李恪得了实惠,还当着众臣的面做了好一场人情,释放了善意,缓合了和李恪之间针锋相对的兄弟关系。
这对从玄武门事件中走过来的李世民是一种莫大的安慰,虽然他自己为了争位无所不用其极,却不愿意自己骨肉们搞得水火不相容,重蹈自己的覆辙。
李世民若是再细思下去,就会发现李言的打算却不止于此。
更有暗捧了李恪一把的意思,留下了无限的余地,这种捧从某种角度来说,和长孙无忌的明捧目地是一样的,只是更高明了一层,更隐晦了一些,显得没那么直白。
李言对李恪这个兄弟,即有爱护的一面,又有制约的一面。
若是李恪能感念自己一片慈心,以后尊敬有加,摆正自己的位置,那这就是一个好意;若是李恪不知天高地厚,拒不领情,野心膨胀,觊觎东宫之位,那李言顺手就能借着今日的奖赏,行捧杀之实。
可以说是进退两便,攻守兼备,虽然不如长孙无忌的更加直接粗暴,但力度上却更加深远混厚。
端得是重剑无锋,大巧不工啊!
李言片刻之间,就将这里面的道道拎得清清楚楚,表达了三层意思,面前的这三人都是人精,能悟透多少,也不一而足。
但看表情,长孙无忌情急之下,只看懂了第一层,而李世民明显是看到了第二层,而岑文本此时却是神情沉重,明显是将李言打算在片刻之间就琢磨透了。
李言也是微微扫了他一眼,这人精明炼达,聪明绝顶,不是那么好对付的主儿啊!
不要觉得李世民是皇帝就一定比所有人都聪明和面面俱到,李世民是武将出身,自有心狠手辣处事果绝的一面,但论是这些运筹帷幄、轻微幽暗的勾心斗角,还真不一定比得上眼前的臣子们。
再加上尺有所长,寸有所短,皇帝也是人,而不是神!
重心还是放在繁琐的朝务和手握大权的臣子们身上,关注的是整个帝国的生存和安稳,脑子中不知道存了多少事儿,哪有那么多精力放在小屁孩儿身上。
在局部具体的争斗上,两个十二三岁的儿子之间的一点小龌龊,若是李世民也大量时间和心思去揣摩。
就算累死,也顾不过来,所以取舍之下,李世民只能是抓大放小,过得去就行。
李世民对此没有多想,只是在满意着李言对兄弟的关心和爱护,而岑文本却是第一次真实的见到太子的高明手段,相对于天天在府里不甘的哭诉自己是个陪衬的李恪,简直是云泥之别。
一时之间,岑文本第一次从内心深处动摇了帮助李恪去争夺嫡位的想法。
本身太子就占了天时和地理,只能寄希望于太子真的像传说中那么懦弱昏聩,不堪大任,但今天太子只是仅仅露了一丝的锋芒,就让岑文本有一种发身内心的无力感。
这样一个头脑睿智,深谙韬晦之道的精明太子,真的会犯下致命的错误吗?
直到浑浑噩噩的出了宫门,原本想去北门迎接李恪的岑文本放弃了打算,直接回了府。关起门来,谁也不见。
原本岑文本去接李恪就是让李恪辞掉堪比太子的封户,现在只有二百户了,而且左屯卫翊府中郎将的职位对李恪有多重要,他自然清楚,李恪是不会推辞的。
但太子就能轻松将禁军的五千人拱手相让,这是多大的气度,李恪如何能比得了。
非但李恪,就算是自己,当时不也是怦然心动,面对送上门来的五千禁卫军,一时也开不了让皇上收回成命的建议。甚至在某一瞬间,心里还觉得太子果然天真呆板,甚至略微有些迂腐愚蠢。
为了迎合皇帝,顾忌什么所谓的手足之情,竟然将京畿之地的五千禁卫军拱手相让。
上位者的地位,靠的就是军权,这种东西争都争不到,怎么能让呢?
但到后来,看到皇上一脸满意,对太子赞不绝口的时候,岑文本就想明白了。
太子绝非单纯的顾念兄弟情意,一个人就算再蠢也不会不知道这五千禁卫军的意义,何况是太子,再宠爱兄弟迎合父皇,也没有这么做的。何况,太子和李恪之间本就是竞争关系。
不顺着长顺无忌落进下石,已经算不错了,哪还能帮着对手扩张实力。
岑文本摇头叹息,即对太子所采取的策略感到震惊,这不就是自己苦心为蜀王打造的吗?
同时也对自己当时开不了口推辞感到羞愧和自责,自己一个正三品的中书侍郎,阁部重臣,御前行走,竟然还不如一个孩子看得透,放得下。自己都舍不得的一块肥肉,对方却毫不在意的抛了出来,这是多大大的胸襟和格局啊!
这说明对方压根就不在乎这支李恪视之如命的左屯卫军,也不认为李恪得到这支军队能威胁到自己。
这样的一个人,自己真的能搬倒他吗?
回到府中的岑文本将自己一个人关在屋子里,想想深藏不露、事事将情意放在前面的太子,再想想处处争上风、唯恐别人看不到自己才能过人的李恪。
最后又想到后宫对自己有知遇之恩的杨妃娘娘,还有临终托孤的恩师封德彝,岑文本隐入了前所未有的焦虑和忧愁当中。
这边李言刚出了承庆殿,被一脸恼怒的长孙无忌拉着就往宫外走去,一边走还一边恨铁不成钢的埋怨道:“承乾啊,你让我说你什么好,你就算看出舅舅的意图,拦着不加那三百封户就罢了!”
“何必要画蛇添足,把左屯卫的五千禁卫军让给李恪。伱知不知道,这个位置有多重要?你母后几次开口相请,老夫了多少心思,才帮常胜争取到这个位置的?”
说到这里,长孙无忌气急败坏的一跺脚,指责道:“你倒好,嘴皮子动动就把这支京畿重地的五千禁军让给了李恪,你知不知道,程家父子可不是什么好人,他们对你可从来不曾手下留情,当年”
说到这里,长孙无忌猛然间觉得自己说漏了嘴,连忙止住了话头,没有再说下去。
只是神情却更加烦躁了,他当年就在泾州军中,自然猜到了程咬金的用意,后来查到自己去泾州接触杨岌的这段时间,程怀亮去探望过程咬金,两下一对,自然明白李恪的真实用意了。
但却不敢将事情挑明了,不然传出去,即得罪了李恪和程咬金,又得罪了皇上,一个挑拨皇家血脉关系的罪名压下来,无论如何,长孙无忌是担不起的。
此事太大了,不知是皇上没看明白,还是故意装糊涂宽容大度不计较,但无论怎么样,长孙无忌都不能去做这个恶人。
因为一旦挑开,就势同水火,再也没有缓转的余地了。
若是不废太子,皇上就要除掉程咬金,使得大唐损失一员战将,到时候皇上也会怪自己的。
最主要的是,此事的罪愧祸首其实是蜀王李恪,还有一个不知天高地厚的蠢材。
而太子却懵懂无知,将左屯卫军拱手送到了这个蠢材的手中,这简直就是开门揖盗,引狼入室。薄情寡义的蜀王,再有了这个胆大包天的程怀亮,以后太子就危险了?
看着一脸呆萌,傻乎乎的外甥,长孙无忌脸色焦虑,心里憋着有些话不能讲明,急得在原地团团转,恨不得将这里面的厉害都给太子说清楚。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