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4章 承庆殿父子对话完
虽然太子不恋权的心性,李世民心里很是欣慰,但面对李言的保守,李世民又有些无耐,想到李言现在年纪确实还小,自己也才三十出头,正值壮年,李言这个太子要接班。
还早着呢,培养的时间还有得是!
于是点了点头,叮嘱道:“嗯,可以,你说的那件事情也很重要,要是能把他做好,也不失为一次锻炼的机会。”
“不过,以后你要有时间的话,还是要尽量参与朝会,或者到弘文殿来议政,就算你年纪小,也可以先听听那些朝中重臣们是怎么处理国家大事的。”
“甚至到承庆殿帮朕处理一下公文对伱也是大有长益的”
人就是这样,你越是想要,别人越是不给,你越是推辞别人硬要往里怀里塞,就两人谈话间,李言就拥有了其他皇子做梦都得不到的随时到这三个李世民常待的地方参与枢机要务的机会。
“是,父皇!”
李言恭敬的点了点头头:“对了,儿臣还有一事,希望父皇允准。”
“嗯,你说,什么事情?”李世民现在心情大好,大有你尽管提,我无有不允的意思。
“是这样的父皇,清明节马上就要到了,这些年战乱不定,不少皇室宗亲都没有后人,为免除意外,皇室的清明祭祀礼都改在城内的宗庙里进行。”
“在这些亡故的宗亲中,有三位亲王,七位郡王,六位公主因为没有后人在世,都没人去扫墓,这年复一年的,坟上的草都已经长得很深了,再不去清理一下,影响的可是我大唐的体面。”
李言见李世民情绪不错,将长孙皇后托付的事情说了出来:“父皇忙于国事,龙体又欠安,您和母后崇尚孝道,儿臣身为长子,理应为那些亡故的长辈们进些孝心,也为天下人做些表率。”
“所以儿臣想趁着清明节,前去祭奠一番,还望父皇允准。”
李世民一听,脸色一瞬间沉了下来,不过李言没有提及隐太子,说的又在情理之中,李世民也不好故做姿态,其实他又何尝不知道,这是自己的皇后在背后替自己分忧。
“你准备去祭祀哪些人,说来听听”
李言心里一晒,明敌故问,这分明是想让自己将话挑明,来个又当又立,暗暗鄙视了一番,于是开始扮演着自己该扮演的角色:“所有亡故的身后无人的李氏宗亲,包括息王李建成和海陵王李元吉。”
‘嘭’的一声焖响。
李世民勃然做色道:“隐太子几次想要杀朕,致朕于死地,甚至连毒药刺客都用上了。当年,朕改葬他已经算是厚待他了,你还要搞这些东西,去祭祀他们,你就不怕朝中那些跟他有血债的人议论引发乱子吗?”
面对李世民的佯装发作,李言眉头都没有皱一下,也没有露出胆小怯懦的神色,而是正色看着李世民,缓缓的说道:“父皇,当年诸子争嫡,为了天下黎明苍生,无论使出什么样的手段,都是无可厚非的。”
“但那是诸皇子之间的事情,谁是谁非,都是皇家自己的事情,外人无权干涉。”
“而且现在隐太子他们都亡故多年了,正所谓人死债消,盖棺定论,就算他们有再多对不住父皇的地方,你们兄弟有再多的恩怨,在他们离开人世的那一刻,往日仇怨都已经烟消云散了。”
“现在他们不是什么仇人,只是父皇已经亡故的血脉兄弟,也是儿臣的叔伯,若是任由坟茔荒芜衰败,让天下百姓知道,有损我大唐威仪。儿臣是晚辈,代父皇去看望一下他们,也在情理之中,就算朝中大臣们知道了,也不会太放在心上的,还望父皇允准?”
李世民神情一窒,眼神中浮现一股痛苦的神色,一母同胞,血浓于水的亲兄弟,为了皇位手足相残,这是李世民这一辈子都不愿面对的事情,也被死死的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
后人提起贞观盛世,提起天可汗,就不可避免的想到玄武门下,骨内相杀,弑兄逼父。
其实李世民玄武门之变,影响最大的,就是以武力兵变,以幼带长,给后世子孙竖立了一个极不好的榜样。
他将天下治理的越好,功绩越大,越是使得后世子孙认为,不管以什么样的方式,哪怕残杀兄弟,手仞至亲,只要能登上皇位,将天下治理好,都是一样的能名传千古,那些肮脏事一样可以覆盖清洗掉。
使得有唐一朝后世兄弟相残,反叛不断,比之汉朝要乱多了,就是少了汉朝的那一份德化之功,多了几分凶残的血腥爆烈之气。
汉朝之所以稳固,实际上离不开文景时期的守成静养,汉初尊崇的以黄老之道治国,是很英明的策略。
实际上为稳定天下,平复周朝诸侯争霸,还有秦灭六国,楚汉相争带来的人心混乱,起到了非常好的作用,这才为后来的武帝拓边,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甚至被王莽灭了之后,光武帝刘秀依然可以打起汉朝旗帜,再造大汉,就是因为人心归附,天下趋汉。
唐朝开国帝传三世,就出了三件震惊后世的大事。
一代开国皇帝李渊被儿子囚于后宫,形同软禁;
二代以弟杀兄,开启以武力夺权,以幼代长之先例;
三代李治更是将大唐江山被一女人所窃取;武代李兴,要知道古代可是没有人权的,男尊女卑,在这种社会风气下,人们甚至允许一个女人堂而遑之的称帝建制,何尝不是因为对李唐没有归属和认同感。
唐朝相对于汉朝来说,也少了一份厚德来承载。
唐人和汉人都广为流传,但为什么后世主流以汉人自居,而不是以唐人自居,就在于此。
李言历经三世,见多识广,打算着若是以后登基了,还是要稳一稳,以黄老之德教化天下,崇尚仁义道德,以化育天下,这样坚持个几代后,虽然可能会因暂息兵戈而导致国家孱弱。
但却会增加人们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和对大唐的认同感,使得国家的后劲更足一些,韧性更强一些。
这样即便出现安史之乱,也不会影响那么大,使得国家元气大伤,而后导致唐末五代十国的出现。
这是李言在接到系统的特殊任务后,冥思苦想的,能影响到二百年后的时局想到的一些举措。
守江山,正在于一个德字.
聪明才智能让人飞得更高,变得更强,但厚德仁义却能让人渊远流长,后劲十足。
有了人心凝聚力的势力,哪怕再弱小,生命力却很顽强,从弱到强,只是时间的问题。
否则,不管再强大的势力,没有人心所向,崩溃只是早晚的事情。
当一个人或者势力,只顾追求强大的力量而忽略了人心向背的时候,他的结局就已经注定了。
李世民雄才大略,除了玄武门之憾,几乎没有任何大的缺点,胸襟,胆魄,智慧,格局,担当,样样都是顶尖的。
人心对于一个国家的重要性,他也能意识到,只是他为了上位,别无选择。
实际上这是李渊的问题,为了打天下,不得不拼命加强李世民的力量,在李世民的实力和功绩,不但远超太子,甚至超过皇上的客观现实面前,却始终下不了决心给李世民一个太子名份,才致有后面的玄武门之变。
李世民上位后,对外抵御强敌,收服无数势力,极大的扩展了大唐的国土面积和势力范围;对内轻徭薄赋,抚民以静,让人民能休养身息;对臣子兄弟们也都很是宽容大度,在贞观治世上更是投入了很大的心血和功夫,才勉强聚敛了一点儿人心,淡化了一些玄武门之变的血腥气。
但李治却没能善终,江山易主,致使贞观和永徽的心血付之东流;玄宗拨乱反正,先明后昏,从霸占儿媳杨玉环的时候起,已经忘记了自己是一个帝王,沉迷于享乐,宠幸安禄山,致使安史之乱,使得大唐由盛转衰。
他为大唐带来的祸患,要远远超过了他对大唐的贡献。
正所谓上梁不正下梁歪,这都是不该为天下之表率啊!
遗祸无穷且久远,说得就是这样的情况,李言深深的叹了一口气,看着李世民脸上涌现的痛苦的神色,没有再说话。
至于良心上的愧疚,这本就是李世民应得的,这正说明了他还有些良知,还不算没心没肺,知道自己所做的是对是错。李言以后接手天下后,不知道要多少功夫去消除玄武门之变所造成的影响。
李世民痛苦了一阵儿,也知道和李言这么一个太子谈论当年的事情谁是谁非没什么意义,于是说道:“你说的也有道理,只是你要和朝中的那些臣子们解释清楚,免得凭生事端。”
“是,父皇!”
李言见李世民情绪低落,于是站起身行了一礼:“儿臣这就让太常寺准备相应的供馔,等过两天清明,就去祭祀。儿臣也会将父皇对他们的关心和惦记带到。”
“想来他们在天之灵,知道父皇想着他们,也会欣慰的。”
见李世民闭着眼睛摆了摆手,李言缓缓的退了出来,走到门口的时候,突然传来一句低沉的吩咐:“祭祀用的酒要用剑南贡上来的烧春酒,不要用些寻常的酒水。”
“是,父皇!”
李言回了一句,见里面再无声响,就默默的退了出来。
回到绮云宫,李言和长孙皇后说了皇上已经准许,过两天清明节去祭祀的事情后,就和安康公主一起随长孙无忌出了宫。
至于安排太常寺准备礼制供馔的事情,自然交给长孙无忌去处理,李言和安康两人在长孙府里待了一下午,等到将晚的时候,辞别长孙无忌一家人,李言陪着安康一起回宫。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