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2章 牢房谈话完
这时候杨岌自然就想着,若是能把之前的想法再调整一下,到时候等到李世民、颉利和罗艺三败俱伤,自己直接扶李承乾继位,那样不是再痛快些。
“你想的很好,可是不切实际。”
没等杨岌再争辨,李言直接说道:“父皇可是久经战阵,这大唐天下一半都是他老人家打下来的,如今北有罗艺,南有李孝常、李幼良等逆臣等到他和突厥两败俱伤。你说,在这种情况下,他会和颉利拼死一战,然后便宜那些坐壁上观的人吗?”
“我知道,你想说,父皇是守城一方,决定权不在他手上。”
“但伱别忘了,突厥的颉利可汗在草原上的情况和父皇差不多,都是靠铁血手段登位,手下的众多部族并不心服,只是碍于颉利的威势,不得不暂时屈服。”
“颉利也知道这种情况,发动南倾就是为了祸水外引,用和大唐的战争来转移内部的人心不稳,趁机整合部众。若是能打上两场胜仗获得些好处,即竖立了威望,加强了可汗的权威,又能压服众部族,暂时统一草原人心。”
李言的眼神幽幽的说道:“所以,他只能胜,而不能败,一旦败上一场,那么威严尽失,内部不满的部族和野心家们就会群起反抗,将他赶下台。所以,在这种人心不稳的情况下,他敢和大唐这么一个强大势力,破釜沉舟,背水一场吗?”
“什么?”
杨岌觉得虽然在政治上李承乾高他一筹,可论到军事,那是自己的老本行,面对这种南北两大势力的冲突,他自然有自己的判断,事实上燕辽军上下,包括罗艺也在一直关注着。
此时听到李言竟然说打不起来,顿时震惊的问道:“主上,你是说,不管是突厥还是大唐,都没有决战的意思。”
“你以为大唐边上有像罗艺、李孝常这种野心家,他颉利的突厥就是铁板一块了吗?”
李言冷声说道:“颉利前锋执失思力翻越陇山,只了四天,而二汗突利和契必何力几人翻越陇山却用了八天,现在渭水边的战争频繁,你可以仔细看看,突利和契必何力有没有真的卖力去攻城略地。”
“若是颉利搞定了大唐,回过头来,他们这些不服颉利的人,等待他们的就是灭顶之灾。”
“他们正等着大唐的士兵和城池消弱颉的势力,当颉利真的不顾一切的和大唐交战在一起的时候,他们当然也会参战,但关键时刻到底是打大唐,还是攻颉利,那就未可知了?”
“投鞭断流的故事难道你没有听说过?”
李言话声一落,杨岌脑海里瞬间翻起了滔天的巨浪,一脸震惊的看李言。
燕辽军每天都派出大量细作在长安城以北,监视两方的战争,所以,杨岌了解的内情远比李言蹲在仓库里知道的更多,具体的细节竟然和李言说的分毫不差。
罗艺前两天还在帅帐里看着军报大骂突利,竟然在这种大好的形势下,拖拖拉拉的,行军如此缓慢,攻城也不甚得力,再这样下去,就要错过消灭李世民的机会了。
突利负责的方向,正是柴绍负责的防线。
大唐里谁不知道,柴绍和李靖李绩那些名将比起来,就是个草包,滥竽充数的角色,完全是靠着娶了李渊的女儿才在唐军中立足的,打起仗来,十仗五输,剩下的五仗也都是不输不赢,这一辈子也没什么值得夸耀的战功。
杨岌还在奇怪,怎么突利身为二汗,竟然连个小小的柴绍都拿不下来,今天听李言一说,才恍然大悟,原来根子在这里呢?
兔死狗烹,鸟尽弓藏!
看来草原上的事,和大唐也差不多,到哪都是争权夺利,你死我活的。
李言从另一个视角来刨析这场战争,只三言两语,就说服了杨岌。因为杨岌整天待罗艺的帐中,听着罗艺分析局势。但每次都是罗里吧嗦的废话一大通,把李世民贬成一堆屎,又把燕辽连吹嘘的多么强大。
自嗨一顿,然后什么狗屁结论也得不出来。
总是让下面的人再探,再探
玛的,下面的小卒,只知道谁和谁开战了,打得激烈与否,死伤如何,能探出来一场战争的本质和预测结局吗?
你自己看不清楚,搞不明白,没有大局视野,脑子不够用,把火撒在下面的人身上算是怎么回事儿?
看人家李言随口几句,扑朔迷离的局面顿时如拨云见日,让杨岌这个战场老将看得清清楚楚,心悦诚服。
李言说到这里脸上露出玩味儿的笑容,再次给了杨岌重重一击:“我来的时候,已经听宫里有大臣提议,若是实在不行,可以倾大唐府库里的全部财宝,送给颉利。”
“若是这样的话,长安城就如同一块没有了肉的骨头,谁还会拼死拼活的去攻打。”呃.
杨岌闻言一窒,略一思索,顿时倒吸一口凉气,罗艺那个老狗分析来分析去的,最后的结论无一例外,都是李世民必死无疑,长安也必然沦陷在突厥的铁蹄之下。
可没想到,人家在半个月前,就想到了破局之法。
北方突厥到中原来烧杀抢掠,最终还不是想抢些财宝之类的东西,中原大地偏地城池,即不能打马,也不能放牧,他们得到了好处,肯定也会返回的。
若是长安城真的到最后无路可走的情况下,把财宝交出来,那些北方游牧部落的头人们会怎么选择,做为戍守北方多年的杨岌自然知道,这灭顶之灾自然就被化解了。
更何况,突厥也不是铁板一块,颉利手下的突利等势力,更是时时掣肘,消极避战。
即然双方都有顾忌,那最后多半打不起来那种你死我活的大决战,若是这样的话,腾出手来的李世民,必然饶不了罗艺。
而罗艺呢?
别的不说,就从罗艺只是守在泾州一直旁观,又向李世民要了质子来大营,杨岌就知道,罗艺艺心里根本就没有把握搞定李世民。
即然这样,那最终失败的肯定是罗艺了,自己跟着他,最后恐怕也是被清算的份。
想到这里,杨岌再无半点侥幸,下定了决心,说道:“主上分析的果然鞭僻入里,入骨三分,臣心服口服。”
“您继续吩咐,给皇上的奏折该怎么说.”
李言端起酒碗,喝了一口,随后说道:“你再解释一下,说杀赵慈皓虽是罗艺所逼,但却实是死在你的手下,你自觉罪不容恕,岂求皇上免去一切职务,并打入天牢,以赎其罪。”
“最后再说自己一直是忠诚皇上,从无二心的,本欲将罗世此僚当场斩杀,以向皇上伏罪。但身为人臣,不敢擅专,所以禀报皇上,一切听从皇上圣旨行事,无论雷霆雨露,俱是天恩,臣岌都无怨无悔,见旨即行。”
原剧中,杨岌听了长孙无忌忽悠了一下,就擅自将上官给斩了,这虽然帮了李世民的大忙,实际上犯了大忌。之前擅杀赵慈皓还可以说罗艺所逼,后来擅杀罗艺,就说明你胆大妄为、无法无天、目无君上。
和三姓家奴的吕布也没什么区别的,谁敢信你,谁又敢用你,所以同一件事情,细节方面做的不到位,本来是功劳的,反而变成了罪过,后来消失在朝堂中,也就是理所当然的事情了。
而李言是深知这里面的轻重的,统兵大将,皇上睡着觉都有一只眼是睁着的,那盯得是谁,难道是那些手无缚鸡之力的文官吗?
当然不是,就是那些个手握重兵,无法无天的军中重将。
不在于你干了什么,是好事还是坏事,最重要的是,你干这些事没有禀告皇上,是你擅自做主的。
今天你能做主杀了上官,明天是不是就敢杀了皇上!
但禀告之后就不同了,皇上就会觉得杨岌是个识得轻重的将领,在心里把皇命看得很重,在大是大非的重要事项上,不会擅自做主,这样的将领才好驾驭,才不会让皇上不放心。
勇猛和胆大是两码事,那些勇猛且听话的,后来都独掌兵权。而勇猛却胆大妄为的,最后就身居高位,地位尊祟,但却不会再独自领兵了,就是这个道理。
杨岌现在还没有浮到面上,也没有滑得太远,所以还有得救,李言才会在此人身上这么多功夫和精力。
听到李言让自己请旨免去一切职务,杨岌下意识就想争辨,但看到李言眼神冷冷的盯着自己。
心里忍不住的微微一颤,不敢违抗,只好唯唯应诺。
李言说了这么多,大脑高速运转,急速衡量利弊得失,此时看到差不多了,紧绷的神经也松驰了下来,随着心神的放松,一阵浓浓的疲备感涌上心头。
干这种事情,虽然不用出力,但动的是智,太耗费心神了!
解释来解释去的,说的太多你又搞不懂,高层政治那是要多年浸淫才能得出的感悟,三言两话说的清吗?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