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9章 江湖不是打打杀杀
至于小寺小庙什么的,一年到头,除了方圆几十公里的人,都没人来的那种,自然收入上,就会下降一些。
不要以为和尚就不需要花钱。
修寺庙,塑金身,点灯通电,弘扬佛法,哪一项不需要开支,佛祖可不会管这些花销。
至于搞文化产业化,那是另外一套东西,展开讲的话,最少也得带几万字出去了。
就不在这儿睡了,以后有免费章节再说吧。
感兴趣的,可以去查查少林寺的商业化,目前来说,做的是最成功的。
扯回来……
“你得让他们觉得,学的东西真的有用才行,得有切切实实的利益驱使,不怕他们不上心。”
贾环就差耳提面命了。
手底下这些人,目前来看,忠心程度是够了,但能力上欠缺一些。
不过短时间内也没有什么好办法。
领导力这种东西,可以是先天的,有些人只要一说话,大家好像都得听那样。
有些人的领导力,可以是后天培养的。
毕竟全都寄托在先天的头上,老天爷也忙不过来,给大家点上天赋什么的。
还是给留个口子,自己学习奋斗去吧。
“你已经是个领头之人了,不能什么事情,都想着亲力亲为。”
“像后街项目的那种做法,已经不适合现在的实际情况了,有些事情不存在的搏的空间,得按部就班来。”
“事先要做好规划,同时制定与之相配套的规章制度,赏罚分明才能带好团队,调动下面人的积极性。”
贾芸面带感激,知道贾环这是在提点自己。
大小的生长环境,以及成长到现在的经历,决定了此时此刻的自己。
能干什么,不能干什么,都已经根据前置的条件决定好了,根本没留下可以挣扎的余地。
人定胜天这种话,听听就算了,不要太放在心上。
蜜汁自信,到最后只能害了自己。
贾环也就稍微提点两句,就没有多说了,话太多太密,显得整个人都油腻了。
能不能成,还是看自己吧。
……
宁寿宫。
雍治正在跟太上皇汇报工作。
在得到了充分的自主权之后,雍治反而变得有些畏首畏尾了。
就跟学车差不多。
在驾校苦练技术,被教练多番摧残之后,恨不能来个火箭都能开上天。
但真等到拿到本之后,开始上路,尤其是开始上高速,还是希望旁边能有个老司机,可以稍微提点下自己。
雍治来汇报的内容很简单,就是户部上个月,多收了一笔银子,也没多少,三十六万。
说是皇家票号转过来的商税。
这些日子,雍治被督察院的御史,搅和的是寝食难安。
也就是这件事儿,才让雍治从烦恼中,稍微解脱了一小会儿。
“你瞧出了什么没有?”
太上皇只是简单扫了一眼送过来的折子,都没仔细看。
皇家票号收了多少税,新开了多少账户,都有一份详细的清单,早就呈上来了。
听出了太上皇语气有点不大对,雍治也意识到,里面肯定有问题。
只是到底是什么问题,有点百思不得其解。
按说户部多收了银子,朝廷财政富裕了,当皇帝的,就能稍微宽松一点。
不过看太上皇这态度,不大像是听闻喜讯,该有的反应。
“请父皇明示。”
想不明白,干脆就不要想了。
雍治这些年,也没少听太上皇教训,再多听一次也无妨。
“你难道就没想过,这些银子是怎么来的,之前是怎么没的?”
太上皇语气不善,感觉有点想杀人。
雍治经过这一提点,也幡然醒悟。
相较于怎么来的,雍治明显更关心银子是怎么没的。
前些年,户部在太上皇的默许之下,一直都在忠顺王的势力范围之内。
所以雍治贵为皇帝,却没有实现财务独立,不得不说,也是一种悲哀。
想要搞点银子,都只能从别的地方想法子。
比如让林如海占了巡盐御史的缺,暗地里就没有少往宫里送银子。
恨人有,恨己无,是人之天性。
“想明白了?”太上皇问道。
看雍治的反应就知道了,脸一会青,一会白的,典型的气大伤身。
“朝廷给的俸禄虽然不高,但加上火耗,冰敬炭敬什么的,一个朝廷官员,每年的收入着实是不少了。”
“更何况,他们家里的田,还不需要缴纳赋税,怎么有些人就这么不知足?”
在没有登基之前,雍治也是个愤青,也正是考虑到这一点,阻碍了雍治继续往上走的可能。
大秦到了第三代,更多需要的是稳定的架构体系,而不是勇于开创的先锋。
治大国如烹小鲜,没有到了危急存亡的时刻,谁也不想大动干戈。
“你说说这天下,到底是谁的天下?”
太上皇到底是老道一些,直接点出了问题的关键。
本来其实也没有意识到这里面的区别,毕竟往前数上千年,都是家天下。
对于这个问题,不是没有人想过,只是没有占据主流罢了。
“谁的天下?”
雍治显然没有想过这个问题。
皇位是白得来的,登基之后,就忙着跟忠顺王斗法,你来我往,一直搞了这么多年。
关键是,还没有搞出个结果,突然局势就发生了剧变。
太上皇要直接放手了,雍治就很不适应,已经这些日子,都还没彻底反应过来。
“自然是咱们家的天下。”雍治没仔细想,直接脱口而出。
“那你还指望着他们,能够尽心尽力,不辞劳苦,而且还不贪银子?”
本来嘛,就都是打工人,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事儿,非得搞得那么复杂。
都当上皇帝了,竟然还想白嫖,就很离谱。
等江山易主的时候,也不过就是公司换个老板,继续打工搬砖就是了。
这应该是大部分人的主流观念。
都说半部论语治天下,都是扯淡的,谁信谁完蛋。
“想明白了吗?”
太上皇也不想接这个茬,只是年岁毕竟已经上来了,皇帝登基也有些年头了,却一直没有长进,这就比较要命了。
至于后备人选,基本上就只能是忠顺王了。
比雍治还特么的扯淡,一个比一个拉胯,万一搞出了事情,还得自己出来处理这个烂摊子。
太上皇也是命苦。
在贾环看来,其实都是太上皇自找的。
整天猜忌这个,猜忌那个。
不管做什么事情,都想着防一手,防的还都是自己的儿子,就很傻悲……
“贾家的事情,不要再拖了,你想拿老六,给你儿子顶缸的事情,真以为没其他人知道。”
“朝廷多收了那么多银子,都是贾环的功劳,你得给人家个交代。”
“还有户部的右侍郎不是已经空出来了吗?”
“让你那便宜老丈杆子补上去吧,也算是你送了个人情。”
太上皇一下子交代了许多事情,基本上都跟贾家有关系。
雍治也听明白了,合着自己这段时间做的事情,都落在人家眼里了。
简直就是个笑话!
丢人丢大发了!
有点羞愧,也有点愤怒,到底还是没有把脸憋的通红。
“是,儿子回去就安排。”
整体而言,态度还是比较恭敬。
论起处理朝政来,基本的业务能力可能有,但论起洞察人心,雍治还差的有点远。
“朕岁数大了,你的路还很长,不能事事都指望着朕来给你收拾。”
“什么人能用,什么人不能用,什么人能大用,你心里都得有数。”
“本来林如海,是朕给你留的股肱之臣,和你年岁也比较相仿,小你几岁正好合适。”
“你非得把人派到江南那个烂摊子里捞银子,结果怎么样,把人给弄死了,你现在还有合适的人用吗?”
说起这个太上皇就有点来气。
当领导的,尤其是高级领导,最重要的工作,其实已经不再是各处灭火,或者盯盯进度了。
具体的事情,应该有相应的人去做,凡事事必躬亲,是一种失败的表现。
雍治心里肯定是不服气的,当皇帝的没有财权,还当个屁。
没银子什么事儿都做不了,连放屁都不响。
不过这话肯定不能说,最起码不能在这种情况下说。
转念一想,忽然想到了什么。
“父皇您的意思,还是得拉拢贾家?”
雍治有点不太敢相信,绕了这么大一圈之后,还是绕到了贾家的头上。
太上皇没有说话,沉默代表了一切。
林如海是探花不错,祖上也是三代列侯,不过说白了也就是个人能力稍强一些。
并没有到完全不可替代的地步。
想来想去,雍治还是只能想到贾家,毕竟林如海是荣国府家的女婿。
“贾家有这么大的影响力吗?”
雍治就不明白了,之前贾家是那副德行,根本就没有一个能扛事儿的,眼看着就要没落了。
怎么就突然如此重要起来?
“有些事情你不知道,所以有疑问也是正常的。”
“贾家的影响力,并不是实力本身,而在于人心的向背。”
“一门双国公,并不是说贾家的功劳,只能封两个国公,而是异姓王太显眼了,尤其还是两个。”
“所以贾源和贾演,就放弃了异姓王,高祖为了保全贾家,也就同意了。”
里面的典故,要不是太上皇经历过,也不太敢相信。
雍治也反应过来:“所以贾家的国公府,才跟其他几家不太一样,御赐的牌匾,也比别人家更显荣耀?”
已有儿孙承福德,至今黎庶念荣宁。
就算是御笔钦赐,也不是一般人家能够承受的起的。
“贾家的事情很复杂,要是后继无人的话,肯定也就没落了,不需要两代人的功夫,就可以除名了。”
“但凡有一个有点出息的,就很容易获得广泛的认可,这是一种来自武勋集团内部的认可,就是为了防备对皇家的不信任。”
政治就是一场永不停息的博弈。
当皇帝,肯定是个高风险的职业,但还是有很多人求而不得,就是权利的魅力。
至于武勋,在某种程度上,也是类似的心态。
给皇家卖命是肯定的,不然的话,爵位从哪里来,怎么往上升,都是问题。
在卖命的同时,也得留着后手,不能真的把命给卖了。
不是说值还是不值的问题。
主要把命真的卖了,换到手的东西,爵位也好,银子也好,不一定有活下来挣的多。
做生意嘛,基本的投入产出,还是要算一算的,不寒碜~
大家都明白,单独面对皇家的时候,武勋基本上没啥发言权。
甚至就不用面对皇上。
只要皇上把文官集团调动起来,就可以在某种程度上,对武勋集团进行彻底的压制。
打仗也好,练兵也罢,首先得有人,其次得有军饷。
这两项重要的权利,武勋集团并没有能够彻底掌握。
说白了,还是直接受到兵部的直接钳制,以及户部的间接钳制。
真需要打仗的时候,皇帝自然需要倚仗武勋出力。
但等到没仗可打,或者说没有大仗可打的时候,武勋就没有那么重要了,受到打压实属正常操作。
这时候,武勋集团,就需要抱团,团结起来抵抗来自文官集团的压力。
利益这种玩意儿,从来都是从斗争中得来的,从来就没有听说过,有人会主动送上门来。
然而想要团结起来,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
带兵打仗的,有几个是没脾气的,本来嘛,武勋内部就有着不小的纷争。
甚至有些互相还结着仇,往外还得统一下口径,协调起来就很麻烦。
非得需要一个强力人物出面才行。
不然的话,根本就不可能把大家捏合到一块。
都打着自己的小算盘,那还得了,顷刻间小团体就垮了。
贾家扮演的,就是这个角色。
能有这个地位,肯定不是单纯的恩义基础,或者一门双公的朝廷地位那么简单。
必须得综合起来,恩威并施。
江湖不是打打杀杀,江湖是人情世故。
太上皇正是看到了这一点,所以才起了防备之心,所以才会就手把贾家给收拾了。
朝廷不允许那么牛逼的人存在。
没仗打了,贾家人也就没有那么大的作用了,此时不除,更待何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