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泡书吧小说网!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泡书吧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蜀汉 > 第八百七十八章 改元炎兴,帝巡洛阳!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八百七十八章 改元炎兴,帝巡洛阳!

大汉的天空湛蓝如宝石,阳光毫无保留地倾洒而下,为巍峨的洛阳城披上一层金色光辉。

城墙上的旗帜随风烈烈作响,那绣着“汉”字的大旗,昭示着这个古老王朝的全新开端。

此时,皇宫之中的太极殿内,气氛庄重而热烈。

刘禅端坐在龙椅之上,他身着明黄色龙袍,龙袍上的金丝绣纹在烛光下闪烁着耀眼光芒,头戴冕旒,每一颗玉珠都折射出威严的光晕。

他的眼神明亮而坚定,扫视着殿下一众大臣,声音沉稳地说道:“如今,我大汉已完成天下一统之大业,往昔的‘天命’年号,虽承载着诸多期望,但于当下而言,已略显过时。朕欲更换年号,诸位爱卿可有建议?”

朝堂之上,大臣们交头接耳,低声议论纷纷。

片刻后,一位身着绯红色朝服、胡须花白的老臣出列,此人乃朝中德高望重的礼部尚书。

他双手抱拳,恭敬地说道:“陛下,臣以为‘炎兴’二字甚妙。‘炎’者,汉之德运也,我大汉以火德王天下;‘兴’则寓意着大汉将在陛下的英明领导下,重新兴盛繁荣。此年号正合陛下之意,亦彰显我大汉之蓬勃气象。”

刘禅微微颔首,眼中闪过一丝赞许,说道:“爱卿所言极是,朕亦觉得‘炎兴’甚好。从即日起,今年便为炎兴元年,望我大汉在这新的年号之下,如熊熊烈火,蒸蒸日上。”

他的声音在殿内回荡,充满了力量与决心。

年号确定之后,朝堂上众人纷纷跪地高呼:“陛下圣明,炎兴昌盛!”

声音响彻云霄,仿佛在为大汉的未来呐喊助威。

与此同时,洛阳城的度田工作,在历经大半年的艰辛努力后,终于迎来了阶段性的成果。

负责度田的官员们,满怀激动地将一本本厚厚的账册呈递至朝堂之上。

度田使走上前,恭敬地向刘禅行礼,然后展开手中的账册,高声汇报:“陛下,大喜啊!洛阳一地,此次度田成效显着。度量出来的田地,比以往多出了百万亩之多。不仅如此,经勘察,尚有数百万亩土地可供开发,其中林地、园地更是数不胜数。而在编户齐民方面,人口猛增了二十万人。”

他的声音因兴奋而微微颤抖,脸上洋溢着自豪的笑容。

刘禅接过账册,仔细翻阅着,眼中满是惊喜与欣慰。

“好,好啊!”他连连称赞。

“此次度田与编户齐民,诸位爱卿功不可没。这不仅关乎我大汉的赋税收入,更关系到百姓的安居乐业。”

他抬起头,目光扫过殿下的大臣们,眼神中充满了肯定。

然而,刘禅的喜悦并未持续太久,他的眉头渐渐皱了起来。

他深知,如此庞大的数据,难免有人会为了私利而欺上瞒下,故意谎报数字。

为了确保数据的真实可靠,他陷入了沉思。

“陛下,臣以为可派遣间军司的人前往民间,微服私访,暗中查探。间军司耳目众多,定能查出其中是否有猫腻。”一位年轻的官员出列,向刘禅进言。

刘禅点了点头,说道:“此计可行。间军司负责此事,朕尚可放心。但朕觉得,此事重大,朕亦要亲自参与。朕决定,花一个月时间,巡视洛阳,亲眼看看这度田与编户齐民的成果是否属实。”

他的声音坚定,不容置疑。

此言一出,朝堂上顿时一片哗然。

大臣们纷纷跪地劝阻:“陛下万金之躯,怎能轻易涉险。洛阳城虽已太平,但难免会有意外发生,还望陛下三思啊!”

刘禅摆了摆手,说道:“朕意已决,无需再劝。朕身为天子,理应为百姓谋福祉,若连这点风险都不敢承担,何以服众?此次巡视,朕会做好周全的安排,诸位爱卿不必担忧。”

几日后,阳光明媚,天空湛蓝如洗,仿佛为皇帝的出行特意铺就了一块澄彻的幕布。

洛阳城的城门缓缓打开,一支浩浩荡荡的皇帝仪仗队伍鱼贯而出。

数千禁军身着鲜亮的铠甲,手持长枪,威风凛凛,他们的身影在阳光下闪烁着金属的光泽,宛如一条金色的长龙蜿蜒前行。

队伍最前方,是高举着各种旗帜的旗手,旗帜上绣着大汉的图腾与象征皇权的图案,在微风中烈烈作响。

一辆装饰华丽的马车缓缓驶来,车身以珍贵的木材打造,镶嵌着璀璨的宝石,车窗的帘子轻轻飘动,隐约可见车内端坐着的正是大汉天子刘禅。

他身着一袭绣着金龙的华服,头戴冕旒,面容庄重,眼神中透着对此次巡视的期待与关切。

此行的第一站,便是谷县。

谷县,这个在度田一事中曾掀起轩然大波的地方,如今正静静等待着天子的到来。

当皇帝仪仗抵达谷县县城外时,早已等候在此的谷县官员们纷纷跪地迎接。

人群中,一位身着官服、身姿挺拔的年轻人格外引人注目,他便是新科状元苏然。

苏然抬头望去,只见皇帝的马车缓缓停下。

刘禅在侍从的搀扶下走下马车,他的目光扫视着眼前跪地的众人,最后落在了苏然身上。

“起来吧。”刘禅的声音沉稳而威严。众人起身,苏然向前几步,恭敬地行礼道:“臣苏然,拜见陛下。”

刘禅打量着苏然,只见他面容清俊,眼神中透着几分坚毅与成熟,与之前听闻中那个因度田粗暴而引发骚乱的年轻官员似乎判若两人。

“苏然,朕此次前来,是想听听你这谷县度田的具体情况。”刘禅的声音不高,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力量。

苏然深吸一口气,定了定神,开始详细汇报:“陛下,自臣上次因度田方式不当,引发诸多事端后,臣深刻反思,日夜难安。此后,臣改变策略,不再强行推进。”

苏然一边说着,一边观察着刘禅的脸色,只见刘禅微微点头,示意他继续。

“臣先召集了谷县的乡绅、里正,与他们耐心沟通,解释度田与编户齐民对国家、对百姓的重要意义。”苏然的声音清晰而诚恳,

“臣还亲自走访田间地头,与百姓们交谈,倾听他们的担忧与诉求。对于那些对度田心存疑虑的百姓,臣不厌其烦地一一解答。”

刘禅静静地听着,眼中闪过一丝赞许。

他微微皱眉,问道:“那推行过程中,可还有阻碍?百姓们可都配合?”

苏然微微躬身,说道:“陛下,起初确实仍有一些百姓不愿配合,尤其是那些家中土地较多,担心赋税增加的。臣便向他们承诺,此次度田,定会做到公平公正,赋税也会依照实际情况合理征收,绝不会让百姓吃亏。”

苏然顿了顿,继续说道,“臣还组织了专门的丈量队伍,每丈量一处土地,都让百姓亲自在场见证,确保数据准确无误。对于一些隐匿土地的行为,臣不再采取强硬手段,而是以劝说为主,让他们主动改正。”

刘禅微微颔首,说道:“如此甚好。那如今度田与编户齐民进展如何?”

苏然的脸上露出一丝欣慰的笑容,说道:“回陛下,经过臣与一众官员的努力,谷县的度田与编户齐民工作已顺利推行下去。如今,大部分百姓都已认可并配合此项工作。度量出来的田地数量比之前预估的多出不少,新增的编户齐民也有数千之众。”

刘禅听完,满意地点点头,说道:“苏然,你能从之前的错误中吸取教训,做出改变,实乃难得。度田与编户齐民,关乎我大汉的根基,切不可马虎。你能让谷县的局面得以扭转,朕很是欣慰。”

苏然心中一阵激动,连忙跪地,说道:“陛下圣明,臣能有今日之转变,皆因陛下的教诲与宽容。臣定当竭尽全力,不负陛下所托。”

随后,刘禅在苏然的陪同下,走进谷县县城。

街道上,百姓们纷纷驻足观望,眼中满是敬畏与好奇。

刘禅看着眼前热闹的景象,心中感慨万千。

他深知,度田与编户齐民之路虽充满艰辛,但只要官员们用心去做,百姓们终会理解与支持。

在谷县的这几日,刘禅深入民间,亲自查看度田的实际情况。

他走进农田,与正在劳作的百姓交谈,询问他们对度田的看法。

百姓们纷纷表示,如今度田公平公正,赋税合理,他们的生活也有了盼头。

刘禅还视察了编户齐民的登记工作,看到登记册上详细而准确的信息,他对苏然的工作更加认可。

离开谷县时,刘禅再次对苏然说道:“苏然,你要继续保持,将谷县治理好。朕期待你能做出更大的成绩。”苏然跪地叩谢,望着皇帝仪仗远去的背影,心中暗暗发誓,定要将谷县建设得更加繁荣昌盛,不辜负陛下的期望。

而刘禅,也带着对谷县度田成果的满意,继续踏上了他的巡视之路,为大汉的繁荣稳定,探寻着更多的可能。

之后,刘禅巡视洛阳各县。

转了一圈之后,又重新回到洛阳城。

刘禅身着便服,带着一小队侍卫,悄然离开了队伍。

他们混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宛如普通百姓。洛阳城的街道热闹非凡,叫卖声、谈笑声交织在一起。

街边的店铺琳琅满目,人来人往,一派繁荣景象。

刘禅漫步在街头,仔细观察着周围的一切。

他走进一家米铺,与老板攀谈起来:“老板,近来生意可好?这米价可有变动?”

米铺老板见是一位衣着普通却气质不凡的客人,连忙热情地招呼道:“客官,托陛下的福,如今生意可好啦!这米价也稳定得很。听说啊,朝廷刚完成度田,以后咱百姓的日子肯定越过越好。”

刘禅微微点头,心中暗自欣慰。接着,他又来到一处农田。

田间,农夫们正辛勤劳作,汗水湿透了他们的衣衫。

刘禅走上前,问道:“老乡,今年收成如何?这新度的田,对你们可有好处?”

农夫直起腰,擦了擦额头的汗水,憨厚地笑道:“好着呢!新度的田,让咱知道了自家到底有多少地,心里踏实。而且听说以后赋税也会更公平,俺们干活都更有劲儿了。”

刘禅在巡视过程中,还遇到了一位老者。老者坐在街边,看着过往的人群,眼神中透着满足。

刘禅走上前去,与老者闲聊起来。老者感慨地说道:“陛下圣明啊,如今天下太平,又搞了这度田、编户齐民,咱老百姓的日子是越过越好了。老身活了大半辈子,从没见过这么好的光景。”

刘禅听着老者的话,心中充满了成就感,但同时也更加坚定了要彻查数据真实性的决心。

一个月的巡视转瞬即逝,刘禅乘坐着那辆装饰华贵的马车,缓缓驶回皇宫。

宫门前,一众太监宫女早已整齐排列,恭迎天子归来。

刘禅走下马车,阳光洒在他身上,勾勒出他略显疲惫却依旧挺拔的身姿。

他的眼神深邃,透着巡视归来后的思索与沉淀。

刘禅径直回到御书房,稍作休息后,便命人传旨,召集大臣们进宫议事。

不多时,大臣们纷纷身着朝服,神色匆匆地赶来。

御书房内,气氛庄重而严肃,巨大的书桌摆满了各类奏章,墙上悬挂着大汉的疆域图,在烛光的映照下,显得格外醒目。

大臣们鱼贯而入,整齐地跪地行礼:“陛下万岁万岁万万岁!”

刘禅坐在书桌后的椅子上,微微抬手,说道:“众爱卿平身。”

他的声音带着几分疲惫,但依旧坚定有力。

刘禅站起身来,缓缓踱步,目光扫过每一位大臣的脸庞,说道:“此次巡视,朕深入洛阳各地,亲眼所见、亲耳所闻,让朕对度田与编户齐民政策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朕看到了我大汉的希望,大部分百姓对这政策十分满意,他们辛勤劳作,生活渐有起色。”

说到此处,刘禅的眼中闪过一丝欣慰。

“然而,”刘禅话锋一转,眉头微微皱起。

“朕也发现了一些不足之处。有些地方,度田的丈量不够精准,导致百姓对赋税产生疑虑;还有些编户齐民的登记工作存在疏漏,部分百姓未能及时纳入。这些问题虽小,但关乎百姓切身利益,不可忽视。”

刘禅的声音中带着一丝忧虑。大臣们纷纷点头,脸上露出凝重的神色。

一位年迈的老臣出列,双手抱拳,恭敬地说道:“陛下圣明,洞察秋毫。度田与编户齐民乃国家大事,关乎民生社稷。如今出现这些问题,臣等难辞其咎。”

老臣的声音略带颤抖,满是自责。

刘禅摆了摆手,说道:“爱卿不必自责。如今当务之急,是商讨出改进之策。朕命诸位爱卿,针对此次巡视发现的问题,畅所欲言,提出切实可行的办法,务必让这政策真正惠及每一位百姓。”

刘禅的目光坚定,充满了对大臣们的期待。

这时,一位年轻的官员站了出来,说道:“陛下,臣以为可重新组织专业的度田丈量队伍,挑选那些公正、有经验的官员负责。同时,设立监督机制,对丈量过程进行全程监督,确保数据准确无误。”

这位官员目光炯炯,言辞恳切。

刘禅微微点头,说道:“此计可行。还有其他建议吗?”

又一位大臣出列,说道:“陛下,关于编户齐民的疏漏问题,臣建议在各地设立专门的登记点,安排专人负责,挨家挨户重新核查。对于那些遗漏的百姓,给予一定的补偿,以安抚民心。”

刘禅沉思片刻,说道:“嗯,此建议也不错。但补偿之事,需斟酌而行,不可过度浪费国库。”

大臣们你一言我一语,纷纷提出自己的见解。

刘禅认真倾听着,不时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

御书房内,讨论声此起彼伏,气氛热烈。

天色渐暗,御书房内的烛光愈发明亮。

刘禅看着大臣们积极献策,心中感到一丝欣慰。

他知道,只要君臣一心,大汉定能在度田与编户齐民的道路上越走越稳,实现繁荣昌盛的目标。

这场商议,为大汉的未来点亮了一盏明灯,指引着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