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9章 两不相帮
左思右想都不对劲的梁从吉,没有先派人去湖南,而是直奔金明池找赵祯去拿主意。
他本来就是仁宗朝旧臣,跟王中正不同,而且他在外监军、领兵的时间更长,赵昉小时候他也没见过几回。
赵祯听到这汇报后也不知所措,想要叫赵昉过来问问,吓得梁从吉赶忙阻止道:“上皇不可呀!此事本来就是官家交给小人的,小的没去办先来上皇这……”
赵祯一听有理,徘徊了几步后抬头道:“走,问问皇太后去,这事还是她拿主意最好。”
不得不说赵祯这甩锅的能力也是挺强的,曹太后正跟俞氏和苗氏做针线呢,被他这一来,三女互相看了看,寻思起来。
俞氏不愧是仁宗朝,时常帮助赵祯处理政务的贤内助,很快就明白儿子的用意了。
抬头望向赵祯道:“上皇无虞,昉儿这主意是想怀柔荆湖路的土苗人,到时候把道理讲给大臣们听,阁臣们会支持的,韩卿等人不是僵化之人。”
曹太后一听笑起来:“咱这儿子脑子活,虽然不喜欢循规蹈矩,但也不会背离大道,上皇安心吧。”
梁从吉这才放心,赵祯却有点讪讪的,自家老婆这话里,难道不是说自己不知变通吗。
可再一想他也没脾气,儿子出色那不也是自己的亲儿子,而且的确出色呀。
没看他登基才几年,西夏被征服了,还远征海外拿下两处驻军地,开拓东番和琉球成为国土。
自己当了快四十年皇帝了,就拿下一个交趾,还是儿子强力支持打的,不然还不是放任不管。
接下去赵昉就是等消息了,无论福建路还荆湖路,都没这么快有回音,但辽国那边的消息到了。
耶律洪基叔侄两形成对峙,各自派出使臣来大宋,赵昉指示接待的鸿胪寺官员道:“两边都按正常礼节接待,告诉他们辽国内务咱们无权过问,若是对方要谈西夏之事,那就推到前面的使臣已经谈好了,辽国放弃过问宋夏之间争端。”
赵昉得到消息过,上一次匆匆赶回去的使臣,并没有向这叔侄两汇报,而是停留在南京析津府观望。
这给他推脱的最好机会,反正那时候你们辽国还没乱,来谈判的使臣是代表辽国的,盟约是算数的。
耶律洪基自然不可能请求宋朝帮忙平叛,但耶律重元就不一定了,他一来名不正言不顺,需要外力支持。
而来他占下中京后发现自己的整体力量,还是比不上耶律鸿基,毕竟人家当皇帝都十几年了。
造反的人要上不能一棍子打死原来的皇帝,等到各地的势力反应过来,起兵勤王时,支持造反者的不会太多。
除非原来这皇帝天怒人怨,可很明显耶律洪基没有那么不堪,他只是被皇族某些人不满,各地官吏支持他的还是最多的。
几天后,鸿胪寺报告,耶律重元提出用云、蔚、应、寰、朔五州作为交换,请大宋出兵析津府,拖住辽国南院大王。
这条件看起来很可口,等于大宋朝只要出兵帮助他,就可以拿回燕云十六州中的五州。
但大宋没有傻子,韩琦直接指出此事有诈:“此五州在秦晋要冲之地,耶律重元只要不是傻子,就不会还给咱们,再说他请咱们攻打析津府,为何不把析津府给咱们,而是费心思给我们山西之地?”
这话让阁臣们赞同,赵昉也笑道:“朕知道他们有诈,当年十六州被周世宗夺回了瀛莫两洲,并涿州大半,留在辽国的其实只剩下十三州半,太行山以东刚好五州他不给,偏偏给我们山西五州,为何不把山西剩下的四州也给我们,这不是让他们自己以后更难守住吗。”
王拱辰眼睛一亮道:“要不咱们将计就计?出兵析津府,暗中招降他们,我可记得辽国南院那帮人,一向是主和的,更愿意跟咱们来往,陛下只要不吝封王,我想还是有机会的。”
赵昉摇摇头道:“封王倒是可以,但这事太过渺茫,无论南院那帮人如何亲近咱们,但却不是要投靠咱们,还不如以静制动,坐看他们内讧。”
王拱辰想想也是,这事自己想的太美好,萧阿喇刚死没两年,南院不可能变化这么大。
辽国南北分治,北院的地位高于南院,因为北院管的是游牧民族,南院管的是汉人。
因此南院的官员大多数是汉人,或者亲近中原文化的契丹人,但亲近跟投降是两码事。
这时代的辽国有个战神级别的人物,那就是萧家的萧阿喇,出则为名帅,入则为明相。
耶律宗真在世时他是南院大王,一向主张跟大宋和平相处,几次拒绝南侵的提议。
耶律洪基登基后,把南北院都交给他,两年前这老头去世了,要是他还活着,耶律重元根本不敢造反。
这老头别看他是主和派,可一生征战从无败绩,但都不是跟大宋朝打,主要是对内镇压不臣,还有就是揍李元昊了。
李元昊其实被契丹人揍过好几次,根本不是后世人们想象那样战无不胜的,被萧阿喇都揍得快哭了。
这老头亲近大宋,却是个坚定的爱国者,拥护耶律洪基的同时也约束了他的贪玩之心。
耶律洪基有个最大的毛病,那就是喜欢游猎,从小养成的习惯,当皇帝了还时不时带人去打猎。
萧阿喇活着的时候,还能劝住他,可老头一死他就放飞自我了,这也才有他的时代几次大事件,都是在他出去游猎时发生的事。
历史上耶律重元造反,也是在他去游猎途中,后来的皇后萧观音被诬陷,太子被杀等事件,都是在他不在京城时发生的。
能约束的住耶律洪基的老头,他带出来的南院官员,怎么可能这么容易被说降,辽国又不是不能给他们富贵。
“那还是恢复耶律重元吧,就说两个为兄弟之邦,不宜插手对方的内务。”
韩琦最后拍板道,赵昉点头赞同:“对,咱们不插手,再说耶律洪基跟我同辈,要是他耶律重元上位,朕不是平白矮了一辈了,这事咱不干。”
这才是赵昉心中的小九九,宋辽约定同辈为兄弟,不同辈分那是叔侄的称呼了,他才不愿自己叫辽国皇帝叔叔呢,每年的贺表可都是要写称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