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泡书吧小说网!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泡书吧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春秋鲁国风云 > 第654章 粘蝉者说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烈日炎炎下,人和马都走累了,那就去路旁的树木里休息片刻吧。

孔子等人入林,下车,阳光被茂密的枝叶给挡住了,大家互相递着水,说说笑笑。

苦中得作乐。只是,令人烦躁的是林里那些连续不断的蝉鸣声,嘶嘶嘶地叫个不停,令人无法安心。

一切,都很不如意。

孔子叹了口气,猛然,他发现里有一驼背老汉伫立树下,两手持一根长竹竿,伸向树枝。很快,便有一只蝉被竹竿头给粘住了,使劲挣扎着却因为蝉翼被牢牢粘在竹竿上,徒劳无功,最后被那驼背抓住,塞进脚下一只布袋。

孔子看得真切,只见那驼背虽个子矮小,行动貌似也不及常人便当,但粘蝉的功夫着实了得,但凡竹竿伸出,必有一蝉被粘住。

很快,驼背在孔子一行人众目睽睽下,粘了十余只蝉,那只装蝉的布袋估计已有数十只蝉,鼓鼓得,不时有蝉在里面挣扎,振翼发出声音。

在古代,人们早就发现蝉蜕可以入药,故有人捕蝉为业。但蝉有翼,且极其灵敏,但凡靠近,必振翅飞走,想要捉住非赏困难。

小时候,笔者在长竹竿或芦苇竿上装个铁圈,再配一个塑料袋,悄悄伸至蝉歇处,待蝉惊觉逃窜,却一头撞进塑料袋里。

但春秋时期尚未有化工产业,故塑料袋这玩意儿是不存在的,那人们捕蝉,主要的是靠粘蝉。

粘蝉,是在竹竿上头涂抹粘性强的胶质物,靠近蝉后,蝉必惊觉逃窜,结果蝉翼被粘住无法飞行,乖乖就擒。

有人要问,古代哪里来的胶水?

这叫扛精了。古代胶水多了去了,如鱼胶。

史料记载,古代人们已普遍使用很多动物皮制作的胶水,“鹿胶青白,马胶赤白,牛胶火赤,鼠胶黑,鱼胶饵,犀胶黄'',这就是《考工记》里的记载。

另外,还有从小麦提取的面筋胶,以及糯米胶等。

我们不要去关心那驼背用什么胶水去粘蝉,只需知道粘蝉真的是一项工夫活。毛想想好了,竹竿上面的胶水才多少?一只蝉要逃走,就那么准,一头撞向竹竿?

孔子等人之所以看那驼背粘蝉简直看得呆了,就是因为那驼背的粘蝉技术实在太高明,但凡伸出竹竿,必有蝉被粘住。

孔子不禁走上前,向驼背施了一礼,感慨道:“老丈有礼了!”

那驼背本没注意,只违心粘蝉,此时突然见到一大帮人在眼前出现,吓了一跳。但见孔子彬彬有礼,无任何恶意,驼背这才以手抚胸,镇定下来,回礼道:“先生有礼了。”

孔子问道:“老丈好手段,粘蝉技术是我从来没见过的那种高明,请问老丈,粘蝉有何决窍?”

驼背嘿嘿笑了笑,道:“先生你看,我只需将竹竿伸近,蝉就被粘住。故粘蝉之窍,无非熟练而已。”

孔子摇摇头道:“我六十多岁了,也见过不少人粘蝉,有的人可谓是粘了一辈子蝉,但从没人如老丈般几乎百发百中。故老丈所说无非熟练而已,这个熟练的背后,是刻苦的训练吧?”

驼背见孔子问得认真,也认真答道:“诚如先生所言,老汉年轻时开始粘蝉,但一开始成功率极低,甚至十不及一二。

为何成功率如此之低下?原因就在于每每将竹竿伸近蝉时,手总要微微抖动,蝉又非赏灵敏,惊觉而飞遁。

为克服抖手的问题,老汉就从专门训练如何保证手持竿稳定性的问题。在竹竿一头放两颗小石丸,以手持竿,努力不让小石丸掉下来。

一开始,小石丸总掉,但日复一日,老汉终于能做到小石丸不掉落,持竹竿时,手的稳定性大大增强,粘蝉成功率也大大提高。

但这还不够,日常训练中,老汉我又增加了一颗石丸,三颗石丸置于竿头,训练了多日后,也做到了石丸不落,这个时候我再去粘蝉,竟然可以做到十仅失一的成功率。

但不管如何,仍旧会有失手之时,为此,老汉我继续训练持竿稳定性,又增加了两颗石丸,共五颗石丸。

就这样,前前后后老汉我足足练了五六个月,做到了手持竹竿稳若磐石,竿头五颗石丸决无落地之时!

从此,老汉我去粘蝉,站直身子,伸直手臂,都能做到纹丝不动。再加上我将全部心思都放在蝉上,眼里只有蝉翼,不再有其他任何事物。故所见蝉翼,越看越大,因而粘其翼,岂有不得之理?”

孔子叹服道:“敢情刚才我等前来,惊吓老丈,也因老丈过于全神贯注吧。”

仲由在一旁,心道:“又来了,夫子这次切莫再拜这种野人为师了才好。”

是的,一路过来,孔子不知拜过多少人为师了,有小儿,少年,老叟,耕者等等。用孔子的话讲,三人行,必有我师。这个师,也滥了。

还没等仲由在内心将牢骚发爽快,孔子对众弟子道:“二三子切记:即使先天不足,只要做到用心专一,勤学苦练,持之以恒,必能成为专家!”

你们看,连这个驼背,经过刻苦训练,不就成了粘蝉行业中的资深专家吗?

用心专一,能通于神!

见孔子还在那里感慨,仲由有些不耐烦了,正想催促孔子不要把有限的生命浪费在一个驼背身上,却见孔子怔怔盯着前方不远处。

大家顺着孔子的目光看去,见原来是一群麻雀正在啄食草籽。

唉,夫子真是老了,见什么都要大惊小怪一番。仲由微微摇头,走上前去,想搀一把孔子,同时提醒他可以走了。

孔子见仲由走上来,食指竖于唇,轻声道:“勿惊动这些雀儿。”

仲由见孔子如此认真,也不禁多看了那群麻雀一会。这才知孔子之所以看得出神,原来其中有一只雀明显与这群麻雀不同,其羽黑白相间,体似玄鸟而稍胖,其翼稍短,间于麻雀中间,啄两粒草籽,抬起小脑袋四处张望一会,再继续啄食。

孔子自言自语道:“这是一只意怠鸟啊,怎么会出现在这里?”

仲由不禁问:“夫子,何为意怠鸟?”

孔子道:“意怠鸟乃东海之滨的一种玄鸟,你看,就长那样。这种鸟因小心谨慎而闻名于世。“

仲由大奇,问道:“怎么个小心谨慎法?”

孔子捋须微笑,道:“意怠鸟啊,飞则紧随群鸟,栖则立足群间。见有食物,必须等其他鸟吃后才吃剩下的。既不争先,亦不落后,一生小心谨慎,故不但在鸟群中不受欺侮,而且无论人们用箩网括捕之,还是弓箭射之,意怠鸟总能逃过劫难。”

见仲由连连点头,孔子也非赏高兴,饱经沧桑的脸上绽放着慈祥的笑意。

突然,孔子仿佛一时想到了什么,笑容顿时僵在那里。

为何就在这里,自己居然碰到了意怠鸟?难道,这是天意吗?

意怠啊意怠,如果把自己与众弟子比作一群鸟,那自己到底是应该做一只头鸟,还是做一只意怠鸟呢?

自己为何处处碰壁?甚至遇上生命危险?

一直以来,自己就坚持着理想信念,坚定不移地勇敢向前行。但结果呢?老了啊,还是一事无成!

小心才能行得万年船,自己就如同愣头青一样,只知道向前冲。意怠鸟啊意怠鸟,你是在提醒我孔丘要小心谨慎吗?

“直木先伐、甘井先竭”,这是自己早就懂得的道理。长得很直的树木,总是先于那些长得歪的树木被砍伐;水质甘甜的井,总是先于那些一般的井而遭到枯竭。

“木秀于林,风必催之;行高于众,众必非之”。都说自己乃世之圣人,但人们表面恭维自己的背后,岂不是更多的对自己的诽谤?

而自己还在一个劲地宣扬礼教儒学,自己的学说越好,就越容易遭到排斥!因为“自夸者易贬,功成者招忌,名高者受谤”!

所以,“真正有钱的富人,应财不露白;真正有智慧的人,应不张扬;真正厉害的人,应不动声色。”

孔子终于顿住脚,回头看了看众弟子,再看了看远方卫国都城帝丘的方向,此去卫国,空间是祸还是福,难道自己不需要小心谨慎一些吗?

孔老夫子,孔圣人,您想对了,因为此时的卫国,真心不太平!

孔子先生你就先在路上慢慢思考人生和未来吧,我们先看看卫国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