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泡书吧小说网!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泡书吧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大明公务员 > 第九十八章 北京城的新居民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九十八章 北京城的新居民

第九十八章北京城的新居民“什么?我们必须要走。”张明大声说道:“凭什么?”一个衙役大声说道:“凭什么?朝廷的命令,怎么你想违背朝廷命令。不怕告诉你们,而今到底都是洪水,外面粮食只能用船运过来,城中的百姓太多。粮食来不及运输,必须将灾民分流出去。你们谁有意见,今后每天的赈灾粮,就不用领了。”这衙役身材短小,但是气势很大,一句话,让这些灾民都不敢多言了。即便张明身材高大,但是也好像是一个鹌鹑一般,缩头缩脑,不敢多话。倒不是怕这个衙役,而是怕朝廷。“还有什么意见?”衙役大声说道:“如果没有意见,就来这里登记,不想登记也行,反正不登记没有粮食。”张明鼓足了勇气,说道:“大人,我们一家子都去吗?”衙役说道:“都去,都去。朝廷都管饭。”张明这才松了一口气。只要一家人在一起,不管什么样子的日子,他都毫无怨言。只是内心之中,不由的生出一丝忐忑。------第二日,张明就带着母亲与妹妹,来到码头上。看着无数百姓在士卒的组织下,排队上船,同时听着这些人议论纷纷。什么本地人排挤外地人了?城里人排挤城外人了。如是等等。张明听了,也很气愤。原来,何夕并没有规定,谁走谁留的。但是大明百姓安土重迁。只要有可能,都不会想离开家乡,即便是刚刚迁徙过来没有多少年,但依旧家乡。就张明自己,他其实也想等水灾过后,会加去侍弄自己的那几亩田地的。特别是朝廷已经开始赈灾,本地人更没有想走的意思了。不得不承认,大明朝廷前期,在赈灾上一直做得不错。一直到正统年间,因为财政问题,赈灾这一件事情,渐渐力不能及,开始发动士绅赈灾,到了后来,干脆大明就没有赈灾这一件事情了。何夕这一次赈灾固然及时,但是实际上,何夕做得只能说好,但决计不能算多出彩。在组织赈灾上,大明是一整套方法的,只要官员没有故意贪污,朝廷不吝啬钱财,效果上有参差,但相对没有那么大的区别。所以,张母相信朝廷一定会赈灾的。而百姓觉得赈灾之后,大家的生活都会回到原来的情况,干嘛要走啊?而今听到,走得都是乡下百姓,州城中的百姓,与有关系的人,一个都没有走。自然是怨声载道。张明心中暗骂:“是那个狗官,想出了这个主意,不要让他落在我手中,我定然将他千刀万剐。”只是张明不管内心之中有多少怨言,他也知道,这个时候不能乱来,只能老老实实带着母亲与妹妹上船。这船本来是运粮船,上面什么都没有。只有一个棚子,一百多名百姓,就好像沙丁鱼罐头一般挤在里面,而船尾有布幔遮住一个地方,那就是解手的地方。张明上船之后,有一些晕船。倒是张小妹,精神的很,因为赈灾粮来了,吃了几顿饱饭,本来病恹恹的样子顿时没有了。小孩子不懂大人的伤悲,此刻,她很好奇这一场旅行,更是与船上几个小孩子玩到一起了。倒是张明靠在船上,一动也不动,稍稍一动就难受到紧。不过数日,张母推了推了儿子的肩膀,说道:“到了,到了。”张明着才迷迷糊糊睁开了眼睛,抬头看过去。却看见一个非常大的码头,延绵十里有余,还有一条水道,不知道通向何方。码头上密密麻麻都停着大大小小的船只。不少都是运粮船,正从北京发向各地。而今北京南码头,已经成为北京物流中心之一,而张明看到的那一条水道,是通向北京南湖的,如果船只太多的话,也是可以直接使进南湖,而南湖这里又是船只另外一个停泊地。既然,北京东迁是为了水运方便,何夕自然要将这种方便,完全发挥出来。张明一手抓住母亲的手,一手拉住妹妹,跟随着大队人马下了船,一下船,就看见下面有无数人喊着,说道:“这边蒲州社召人了,每月一两银票,包吃住。”“北京建设社,我们是朝廷的衙门,每月八百钱。”一时间,热闹的好像菜市场。张明有些不知所措。这个时候,一个吏员过来,看了看从船长那边收过来的名录,说道:“大家听好。这里有很多人招工,你们可以直接去,不过需要单位到衙门担保落户才行。如果一时间找不到,可以来找我。我就在码头边的衙门哪里。衙门这一段时间,会管你们吃饭的。但是时间长了,一直招不到工作,那就没有办法了。辽东,东北,漠南,都缺人屯田的。我劝你们赶快找一个工作安定下来最好。”张明一时间迷迷糊糊,随即这个吏员,挨个给他们发了一个单子。张明粗识几个大字,看了半日,才发现上面,有他们一家三口的名字。具体什么却不知道了。这其实何夕制定的特别路引,如果真要说的话,可以说是户口。每一个过来的人,都会发这个,然后拿这个去找工作。然后找到工作之后,让工作单位,去规划司报备,从而这个户口就在北京落下了。算是北京城的百姓了。当然了,这个流程有太多问题了。比如这些商社什么的,不给落户行不行?当然是行了。而今整个北京城内外官吏已经有过万人了。但是即便如此,服务整个北京城,与北京城附近的工业体系,也是不够用的。甚至再来几万人,都未必够用。之所以如此。原因有二,第一,而今整个体系都是崭新的。虽然说,古代朝廷与现代政府,看上去有很多地方是一样的,但实际上,差别太大了。从管辖范围,到责任职能,到管理方式,上下级关系,等等。有太多不一样了。而何夕又没有真正到过体制内,对现代政务运作,其实也不是太了解。他只能倒推。从他接触过的政务职能,倒推政府内部工作方式与分工合作。从而有很多地方都有疏漏。这也是很正常的。这种情况下,就需要更多人来弥补了。第二个原因,就是科技问题了。后世一个人公务能办成的事情,在这个时代,需要更多人来办。更不要说,这个时代百姓素质也不高,其实,就户口这个问题,百姓是可以直接去衙门办的。但是何夕为什么让商社或者单位去办。就是因为大多少百姓都不识字,他们对与官府内部的一些流程,也是很茫然的。让他们办几乎是办不成的。其实即便后世,也有个别在办很多很简单的流程上,搞得啼笑皆非,更不要说这个时代了。但是到处是漏洞的体系,也比原来的体系好。最少,何夕在大明律之中,提出的大明百姓有迁徙的自由。在这个体系之中,有所体现,将来会一点点的完善的。只是这些东西,张明很茫然。他不知道该怎么办?让他一个打十个,他还是有把握的。但是让他跑流程,让他去找工作,他有些茫然了。毕竟这年头,工作市场,都是靠熟人介绍,靠牙人,这种招工场面,是从来没有见过的。因为,中国古代很长一段时间,劳动力都是过剩的,工作机会很少。不会出现这种大规模招工的情况。